赖清德在双十演说提出,要打造“台湾之盾”防空系统,并承诺2030年前,将防卫支出提高至GDP的5%(现约2.45%),而台湾前驻以色列代表张国葆指出,“台湾之盾”与以色列“铁穹”系统难以相比,两岸军力与地缘环境完全不同,真正的出路仍是两岸对话、和平交流。 10月10日台湾当局赖清德,突然抛出一个名为“台湾之盾”的全新防空系统构想,并伴随着在2030年前,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5%的宏大承诺。 这一计划的突兀之处在于,它甚至未曾出现在,前一天刚刚公布的官方防务报告中,令台湾社会乃至防务部门都倍感错愕。 这个仓促出炉的“蓝图”,究竟是守护家园的坚实屏障,还是一个在政治、技术与社会现实中,面临多重困境的“昂贵幻象”? “台湾之盾”的诞生,似乎更多源于对美国战略压力的被动回应,而非台湾自身周密的防务规划,该计划提出的背景,恰逢美国方面不断施压盟友增加军费。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建议台湾军费应占GDP的10%,而就在赖清德讲话前三天的10月7日,五角大楼官员亦对此表示“强烈支持”,要求盟友承担更多责任。 在此背景下,将防务开支从当前的约2.45%,逐步提升至5%甚至更高,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种,政治上的表态与跟进。 然而这种政治表态所代表的,是可能压垮经济的沉重代价,据岛内评论估算,若军费真的达到美国期望的10%,将吞噬掉政府年度总预算的84%,这一比例堪比二战末期军国主义国家的水平。 届时医保等基础民生支出将难以为继,此举也被视为,赖清德当局一系列“亲美”政策的延续,与此前斥巨资军购、推动关键产业链外移等行为一脉相承。 引发了其是否在为特定政治议程,而向外部势力“交保护费”的深刻质疑,尽管名称上刻意借鉴了以色列的“铁穹”系统,但“台湾之盾”在战略环境,与技术挑战上与前者有天壤之别。 试图简单复制其成功模式,是一种危险的误判,前台湾驻以色列代表张国葆分析指出,“铁穹”的成功在于其特定应用场景,拦截技术含量低、飞行速度慢的抛物线式火箭弹。 相比之下台湾需要应对的是,速度高达7到8倍音速的先进导弹,对于台湾现有的“爱国者”和“天弓”系统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具说服力的是,即便技术先进如以色列,在面对超高音速导弹时,也需依赖美国的“萨德”等更高阶系统,且拦截并非万无一失。 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不仅需要先进武器,更需要具备高度韧性的社会基础,在这方面台湾与以色列的巨大差异,使得“台湾之盾”的构想,更像一个悬浮于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 虽然台湾当局计划推行“全民防空手册”,但这与以色列社会根植于日常、长期备战的文化截然不同,以色列拥有完善的民防设施,例如建筑内建的强化避难室。 而台湾人口高度密集,却普遍缺乏有效的避难场所,更重要的是,台湾的社会运行高度依赖脆弱的水、电、燃气系统,一旦遭受打击,整个社会可能迅速陷入瘫痪。 “台湾之盾”作为一个在政治、技术和社会层面,均存在严重短板的构想,不仅难以实现其宣称的“安全”目标,反而可能因其穷兵黩武的姿态,加剧区域紧张。 正如中国大陆方面已明确表态,任何形式的“以武拒统”图谋,在解放军面前都将是“自不量力”,面对这一系列困境,真正的安全之道,或许并非构建一个昂贵且脆弱的“盾牌”,而是回归务实,通过和平对话与交流来化解风险。
赖清德在双十演说提出,要打造“台湾之盾”防空系统,并承诺2030年前,将防卫支出
云海澄碧翠
2025-10-16 17:54:59
0
阅读:25
用户18xxx52
定点清除这个鳖孙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