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迟迟等不到中方表态是否参会!说白了,韩国这次的APEC峰会对中国进行了邀请

士气沉沉 2025-10-17 11:53:12

李在明迟迟等不到中方表态是否参会!说白了,韩国这次的APEC峰会对中国进行了邀请,但中国并没有直接地给予答复。毕竟,是韩国率先对九三阅兵进行怠慢,因此不需要太给韩国面子。本来韩国就没有给我们面子,而且也没必要这个时候去见特朗普。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保持距离,让他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对韩国来说,这次的APEC峰会意义不小。毕竟,整整20年没当过东道主了。李在明上台后,急着想在国际上刷点存在感,好让外界看到“韩国外交回来了”。   这事儿在国际外交圈里,已经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等待。韩国方面,特别是作为东道主的关键人物李在明,心里的那份焦急恐怕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这不仅仅是一场峰会的出席问题,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韩关系这些年来的微妙与复杂。想当年,2015年的九三阅兵,那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重大时刻,世界各国政要纷纷云集,唯独韩国,仅仅派出了驻华大使作为代表。 这个举动在当时就被解读为一种明确的疏远信号,一种在历史问题上的刻意冷淡。如今时过境迁,轮到韩国主场办盛会,邀请函早已发出,但来自北京的回应却迟迟未到,这种沉默本身,似乎就是一种态度。 很多人可能觉得,李在明作为韩国的“在野党领袖”,并非总统,为何如此看重这次APEC?这恰恰是他的困境所在。 在韩国当前的政治格局下,他领导的共同民主党急需一个国际舞台来证明自己的外交能力和执政潜力。APEC峰会,这个汇聚了亚太地区二十多个经济体领导人的盛会,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他希望通过成功举办这次峰会,向韩国民众乃至全世界传递一个信号:即便是在野党,也能主导高水平的外交活动,“韩国外交回来了”的口号才不会显得空洞。 然而,这个宏大的叙事,缺少了中国的参与,就像一出大戏缺了主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毕竟,在亚太地区,任何绕开中国的经济议题都显得不那么完整。 从北京的角度看,这次的沉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这不仅仅是针对韩国当年“阅兵怠慢”的简单回击,更是对当前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重新校准。 近年来,韩国在安全上愈发依赖美国,积极参与到各种地区军事合作框架中,这让北京感到不小的压力。如果此次APEC峰会,中美韩领导人进行会面,场面或许会非常尴尬。 中方很可能需要面对一个被美国深度影响的韩国,在一些核心议题上,双方不仅难以达成共识,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与其在那种场合进行无谓的交锋,不如保持距离,用沉默来传递信息,让韩国自己去掂量其中的分量。 这种距离感,其实早已体现在多个层面。萨德系统的部署,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中韩关系的肌体里,后续的“三不”承诺也未能完全消除北京的疑虑。 在经贸领域,从韩国电池材料到化工产品,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措施也让韩国企业感受到了寒意。再加上近年来在文化领域的一些民间争议,两国之间的民间情绪也变得愈发敏感。 APEC峰会的邀请,就像是把这些积压已久的问题一次性摆到了桌面上。中方的不确定性表态,实际上是在问首尔:你们真的准备好与中国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对话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峰会对于韩国而言,是其时隔二十年再次担任东道主,其象征意义远超以往。韩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希望借此提升国家形象,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枢纽地位。 但外交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意愿,它需要双方的互动和默契。当一方热情高涨,另一方却反应平淡时,这场外交秀的效果自然要打个问号。 这种冷处理,恰恰让韩国方面不得不反思,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是否真的行得通,还是说最终会让自己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境地。 可以说,中方是否参会的悬念,已经成了观察中韩关系未来走向的一个风向标。这不仅仅是一次行程的确认,更是一次战略姿态的博弈。 北京的沉默,给了首尔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大国外交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技巧。 这场围绕APEC邀请函展开的拉锯战,最终会如何收场?李在明能否等到他想要的那份答复?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两个邻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重新定位与艰难磨合。 那么,你认为这种外交上的“冷处理”,是解决分歧的有效方式,还是会加剧彼此的隔阂呢?

0 阅读:119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5

用户10xxx45

11
2025-10-18 09:56

建议中国不要参加。如果要与特朗普谈判可以要请他去香港谈。

用户36xxx45

用户36xxx45

4
2025-10-18 18:48

没必要参加,浪费差旅费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