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 诺贝尔奖刚落下帷幕,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掀起了大浪。 她没绕任何弯子,直接点出中国科研的症结 —— 好些领域里,论文数量占了全球一半还多,可真正能撕开学科新口子的研究没几个,大部分都在别人搭好的架子上修修补补。这话听着刺耳,却戳中了行业里没人愿意明说的痛点。 这些年咱们在科研上砸的钱真不少。2024 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都超过 3.6 万亿元了,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涨了 10.5%,突破 2400 亿元,占比提到了 6.91%。钱花下去,论文数量确实肉眼可见地往上冲。 2023 年全球那些有分量的期刊里,咱们的论文占了 27.7%,要是算上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平期刊,份额直接飙到 33.6%。热点论文更夸张,快摸到全球一半的份额,被引用的次数也稳稳坐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就连《细胞》《自然》《科学》这三大顶刊,咱们的论文数量也从以前的第四位爬到了第二,国际合作的论文占了五分之一,合作伙伴遍布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刚发表的论文当年就能被四成多国际同行引用。单看这些数,任谁都得说一句 “进步快”。 但邹晓冬偏偏盯着 “开创性” 这三个字不放。诺奖评委会的标准从来不是看论文发得多牛的期刊,哪怕是本国的普通刊物,只要成果能开辟新方向、推翻旧认知,照样能入他们的眼。 咱们的研究却总在 “精加工” 上打转,别人提出一个理论,咱们就围着这个理论做数据补充、条件优化,很难跳出既有的框架。 高被引论文咱们占了 33.8%,看着不少,可跟美国比还差一截,差的不是引用次数,是那种能让整个学科停下来换个思路的全新突破。 这事儿真不能怪科研人员不使劲。行业里的评价指挥棒就摆在那儿,高校和科研院所招人、评职称、给项目经费,几乎都盯着论文数量和期刊级别。“唯论文”“唯帽子” 的风气没彻底改过来,连房子分配、工资涨幅都跟这些指标挂钩。 你要是沉下心做原创研究,三五年出不来成果,考核过不了,项目就得断供;可要是跟着热点走,捡现成的方向写论文,一年发个几篇,很快就能评上职称、拿到资源。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追短期效益的习惯,没人敢轻易去啃原创这块硬骨头。 基础研究的底子薄也是个大问题。虽然这几年投入占比在涨,但 6.91% 的比重跟发达国家比还是差得远。原创突破大多藏在基础研究里,可这玩意儿周期长、风险高,可能十年八年都看不到回报,不像应用研究能快速出成果。 咱们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这些应用领域早就拿了论文被引次数第一,可在基础物理、分子生物学这些能诞生颠覆性成果的领域,还是没拿出多少能让人记住的开创性贡献。就像建房子,外墙装得再华丽,地基没打深,也撑不起真正的高楼。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里,咱们排到第十位,网友虽然有争议,但这指数确实点出了问题 —— 它看的不只是论文、专利的数量,更看重这些成果能不能变成真正的创新优势。 邹晓冬的批评其实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科研不是比谁写的字多,而是比谁能走出新路。 好在现在已经在往对的方向调了。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说了要改评价体系,以后要看创新能力、质量和实效,不再盯着论文数量不放,还把更多评价权交给了用人单位。中科院院士席南华也站出来说,科研的价值不该由发表的平台决定。 要是真能把指挥棒扭过来,让科研人员不用再为论文数量焦虑,能安安心心坐 “冷板凳”,把精力砸在基础研究和原创突破上,说不定再过几年,诺奖评委聊起中国科研,就得换种语气了。 科研这事儿急不得,得有坐十年冷板凳的耐心。以前咱们靠追赶上风补了数量的短板,现在该沉下心补原创的课了。 毕竟诺奖奖励的从来不是 “最好的追随者”,而是 “第一个开路人”。什么时候咱们的研究里多了些 “从没见过”“从没想过” 的突破,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站稳了科研强国的位置。 参考资料:上观新闻《诺奖评委:“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关于诺贝尔奖,这个回答真棒[赞]
【2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