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大画家张大千,宁愿散尽家财也要选择出走。   1949年的成都新津机

豆莱说说 2025-10-17 12:36:59

1949年,大画家张大千,宁愿散尽家财也要选择出走。   1949年的成都新津机场,乱得像锅粥。   大画家张大千抱着一摞画,身后跟着第四任妻子徐雯波和三岁的女儿,挤得满头汗,他把家底全砸进去,就为换这三张机票,赶最后一班离开的飞机   机舱里早被达官贵人的行李塞满,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   教育部长杭立武瞧见他抱着画急得团团转,竟主动把自己的箱子卸下来:“给先生腾地方,画比黄金金贵。”   飞机一飞,就是几十年的漂泊。   有人说他“逃”,可他哪是逃?这人打小就跟画绑在一起了,出身四川内江书香家,跟着母亲和画虎出名的兄长张善孖学画,后来拜曾熙、李瑞清为师,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功底扎得比树根还深。   1941年更是带着学生扎进敦煌莫高窟,两年多临摹数百幅壁画,把壁画里的色彩线条揉进自己的画里,画荷画山水,工笔写意都能玩得转。   对他来说,画画不是谋生,是命,但当时的环境容不下他的“命”。   他要的是能自由泼墨的空间,不是束手束脚的框框,后来齐白石、徐悲鸿写劝返信,字里行间全是惋惜。   大陆的四个儿子也一封封写信劝他回,可他全拒了,不是不念家,是他知道,画笔不能离了自由。   出走后的日子,他倒把画“带”向了全世界,先在台北落脚,又转去香港,徐雯波在香港给他生了儿子张心印。   之后去印度临摹阿旃陀石窟壁画,再到阿根廷、巴西,每到一处就办画展,用中国画的笔墨跟外国人聊天。   他英语溜,性格又豪爽,戴高帽、抱玩偶出席活动,再热的天聚餐后都要穿长衫拍照,骨子里的文人风骨,半点没丢。   最牛的是1956年,他直接上门找毕加索,身边人劝他预约,他偏不:“都是画画的,见就完了。”   俩人语言不通,就拿画笔交流,毕加索盯着他的水墨画直夸好,这段跨界会面,成了艺术圈的佳话。   后来他视力下降,反倒闯出“大泼彩”的新画法,颜料直接泼在画布上,再用笔墨勾勒,浓烈又雄浑,跟现代美术撞出火花,艺术生涯再上一个高峰。   晚年他终于在台湾外双溪建了“摩耶精舍”,算是有了安稳窝,这人爱美食,出门必带川菜厨师,还在墙上写“宾筵食帖”,记着16道拿手菜,馋得其他画家直羡慕。   可即便身体不行了,画笔也没停,1981年,他花近两年画10米长的《庐山图》,中间多次生病中断,画错了就涂,连原本画的人物都改掉,非要画出最完美的意境。   1983年,84岁的张大千在摩耶精舍走了,骨灰埋在精舍的梅丘下,守着他一辈子爱的画。   他晚年说:“我这辈子,除了画画,什么都不会。”   回头看1949年那个决定,他散尽家财,不是不爱家,是太爱画画,爱到愿意赌上所有,为那支画笔找一条能继续“呼吸”的路。   如今他留下的几千幅画,都是当年那个决定的答案,有些坚守,看着狠心,却藏着最纯粹的热爱。

0 阅读:41
豆莱说说

豆莱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