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等的就是它:38吨重直再次亮相!9年过去,仍未首飞?   在刚刚落幕的

顾议史实 2025-10-17 12:41:52

解放军等的就是它:38吨重直再次亮相!9年过去,仍未首飞?   在刚刚落幕的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中俄联合研制的AHL重型直升机模型再次登场。   这已经是它第N次亮相展会了,外壳还是那个壳,宣传还是那套说辞,但问题是:9年过去,连原型机都没下线,更别说首飞。   解放军等了这么久,到底在等什么?而这款设计起飞重量高达38.2吨的“大家伙”,真的能飞起来吗?   AHL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08年中俄开始接触,2016年正式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按理说,8年时间足够一个重型直升机从图纸飞进蓝天,但现实却是,一直在“模型阶段”。   直到2025年6月,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才向普京总统确认:合同终于签了,项目正式启动,然而,整个研发周期却被定为13年。   13年是什么概念?CH53K“种马王”从立项到量产也不过十多年,而AHL连首飞都遥遥无期,原因不复杂,核心技术卡脖子,合作推进缓慢,双方心思也不完全一致。   这次合作中,俄方负责传动系统、尾桨、防冰系统等关键部件,而中方则承担设计、试飞、认证和量产。   听起来分工明确,但业内不少声音指出,俄罗斯在类似合作中并不甘心只做配角,参考此前中俄C929宽体客机的合作经验,俄方既希望中方出钱,又希望掌控技术主导权,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很难让项目高效推进。   而且,俄乌冲突打到今天,俄罗斯的军工体系自身都在“喘气”,资源紧张,技术更新缓慢,让人很难对它的交付能力放心,更何况,俄制核心部件往往不对中国完全开放,一旦出问题,主动权就不在我们手上。   不是说急就章要造个“巨无霸”,而是中国真的太缺一款能拉得动重装备的直升机了,目前陆航主力直升机是直8L,最大外挂能力6吨,运个“猛士”装甲车都费劲。   而AHL设计外挂能力15吨,能轻松吊起第三代“猛士”突击车,直接送到战场前沿。   很多人说,现代战争看无人机、看导弹,直升机是不是有点“老派”?其实恰恰相反,重型直升机的意义在于“投送”。   运兵、运装备、运救援物资,哪里最难到,它就能飞过去,在高原、高温、复杂地形下,它的作用是战斗机、运输机都替代不了的。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只有两架从俄罗斯进口的米26能用,光这两架就飞了百余架次,吊运超800吨设备,那场灾难让人意识到,中国不能没有重型直升机。   看清需求后就得看选择:继续和俄方合作,还是自己干?答案已经在行动中显现,中国在2024年启动了AC333重型直升机项目,从性能参数看,与AHL高度相似,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备胎转正”。   更重要的是,国产5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已实现突破,这可是重型直升机的“心脏”。一旦动力系统自主可控,整机制造就能摆脱对外依赖,过去搞不定的核心技术,如今逐步攻克,AHL这条“合资路线”未必还是唯一选项。   从C919大飞机到C929的“独立转身”,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多次证明,只要下定决心,就能走出自己的路,AHL项目一旦再拖下去,很可能会被自主型号“平替”。   说到底,AHL要比的是谁?一边是美军CH53K,最大起飞重量38.4吨,外挂能力12.2吨;另一边是俄罗斯的米26,能吊20吨,号称“空中运输机”。   AHL的设计参数是起飞重量38.2吨,外挂能力15吨,实用升限5700米,航程630公里,纸面数据看,确实不输人。   但光比参数没用,能不能大规模量产?能不能批量列装?能不能适应高原复杂环境?这才是关键。   尤其是在中国多山、多水、多极端天气的地理情况下,直升机要的不只是“飞得高”,还要“飞得稳、飞得准、飞得久”,AHL项目虽然宣传时提到高原优化,但没有实机验证,一切都还是“PPT水平”。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AHL”,而是“还要不要等AHL”,从合同签署到现在还不到半年,这个项目要继续推进,但节奏不能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中国已经为这个项目等了9年,等得起吗?当然不是,AC333的启动,涡轴发动机的突破,说明我们已经做好了Plan B,未来完全可能像对C929那样,走向自主路线。   更何况,重型直升机不只是军用,在抢险救灾、物资投送、高原作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用途。这种战略装备,不能靠别人喂饭。   AHL再度亮相,像是一种提醒:它还在,但我们不能只等它,它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它的进度也不能再慢,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不等人,直升机的发展也不能被外方拖慢。   未来不管AHL飞不飞得起来,中国的重型直升机都一定会飞起来,不是靠别人,而是靠我们自己。   真正的“大国重器”,永远不能寄希望于别人造好再送来,它必须自己造,造得起,造得快,造得稳。   等了9年,是时候让这头“空中巨兽”,真正在天上飞一回了。 信息来源:扶摇直上!直博会见证中国直升机产业新图景——中华网

0 阅读:53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2
2025-10-18 20:16

中国自己整得啰,工业基础全面,反复试验,看似慢,实际一定用不了十三年。相信我国那些狂暴但用心刻苦的科研团队。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