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万人守着看,如今无人愿意开!几千家电视台到底输给了谁? 在上个时代,拥有一台彩电就是家庭地位的象征。一家人围坐沙发前,等着央视新闻准点播出,那场景像过节一样隆重。 但仅仅过去十年,电视却变成了“最贵的摆设”,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家庭电视开机率跌破25%,即使在农村也不到40%,不是电视坏了,而是没人愿意再打开它。 在电视最风光的年代,它是信息的入口、娱乐的中心、家庭的情感连接器。但现在,观众早已换了“玩法”。 不论是三岁小孩,还是七十岁老人,拿起手机就能刷视频、追剧、看新闻,谁还愿意等电视准点播出?曾经电视台掌控的“内容时钟”,如今被短视频算法彻底打乱。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视听发展报告》,全国电视广告投放额同比下降18%,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连续第七年下滑。 央视以外的几十家省级台,正在悄悄“瘦身”频道,有的干脆转型成网络内容提供商,更有部分地方电视台,已经完全停止自制内容,靠播放“外包节目”和购物频道苦苦支撑。 不少人把电视的衰退归咎于互联网崛起,但真相远不止如此,用户体验的全面滑坡,才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谁都知道,现在买一台电视容易,但用起来却像是在打游戏,开机后广告满屏、操作系统繁杂、遥控器成了“智商检测器”。 有些品牌甚至设置了“强制广告跳过限制”,用户付了钱,还得看广告,被骂上热搜也不意外。 更离谱的是,电视内容越来越“无感”,新闻节目千篇一律,综艺节目照搬模板,电视剧不是抗战就是婆媳,年轻人说:不是我们不看电视,而是电视已经看不下去。 再看电视台自身,内容制作成本高、审核周期长、创意空间小,很多人干脆“混日子”,2024年,全国电视行业整体净利润率不到0.8%,多数地方台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说白了,电视台不是不想转型,而是既没钱也没动力。 2025年初,中国家电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智能手机对电视内容的分流率超过60%。 短视频平台、流媒体APP、智能投影仪成了新宠,尤其是在“95后”“00后”群体中,超过72%的人表示“一个月不开电视一次”,其中不少人甚至“家里根本没电视”。 欧美市场同样如此,根据尼尔森最新报告,美国有线电视订阅用户比例已经跌至41%,迪士尼、华纳兄弟等传统媒体巨头纷纷削减传统电视业务,转向流媒体平台自救。 而中国电视行业的窘境更加复杂。一方面,电视台仍处于行政体制管理下,内容创新步履维艰; 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则以每周更新数百个新栏目、数万条短视频的速度占领用户注意力。速度、场景、互动,电视没有一样跟得上。 有观点认为,超高清、AI、8K、VR等新技术能给电视行业带来第二春,但现实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是成本上涨,而不是观众回流。电视再清晰,内容没意思,观众照样点X离场。 近两年,中国电视厂商推出的“AI智能电视”“光影影院版”纷纷主打沉浸式体验,甚至引入了语音助手、体感交互等功能,但真正使用这些技术的用户不到5%,技术再先进,内容跟不上,观众依然“无感”。 说到底,电视不是败给了手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容焦虑”,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看的是“有趣”“有料”“有表达”,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 中国观众的审美和节奏早已被互联网“训练”得更加挑剔,你给他一个平铺直叙的纪录片,他可能不如看一个5分钟的“知识解说视频”; 你给他一个单一角度的新闻播报,他更愿意刷一个“街头采访”来听不同人的声音,内容的形式、节奏、语言、互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电视还在走老路,自然会被时代甩下。 电视不是非死不可,它依然拥有“最大屏幕”和“最高质量”的天然优势,关键是,电视台必须放弃“守成”的旧思维,真正从观众需求出发,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不能再靠“黄金档”撑场子,而要打造“全天候内容矩阵”;不能再靠“栏目制”框住创意,而要学习互联网“内容工厂”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再只做“播出平台”,而要成为“用户体验中心”。 未来家庭娱乐的核心,不一定是某个平台,而是能否提供“陪伴感”和“参与感”。这恰恰是电视的潜在优势,只不过,这个优势,不能再靠“老套路”激活。 电视行业不是输在技术,也不是输给手机,而是慢在了变化,困在了模式,输在了内容。如果继续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它的结局只能是“被边缘化”。 但如果能真正把内容做出新意,把技术用在刀刃上,谁说这个“老家伙”不能活出第二春?时代从不等人,几千家电视台要想活下去,靠的不是怀旧,而是重新把观众请回屏幕前。 信息来源:上海广播电视台将有序关停四个电视频道和四套广播频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曾经万人守着看,如今无人愿意开!几千家电视台到底输给了谁? 在上个时代,
顾议史实
2025-10-18 17:49:06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