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人民大会堂选址时,梁思成提议:不如就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来:不行。[紫薇别走] 距离紫禁城足够远,不会破坏古都风貌,土地开阔平整,建设成本可控,这里为北京未来50年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当时的五棵松还是一片农田,只有零星的村庄和那五棵标志性的古松。 在这里建设政治中心,既能保护老北京的历史肌理,又能为新中国开创全新的政治空间,以阿布拉莫夫为首的苏联建筑专家团抵达北京,他们在看过五棵松的方案后,当即表示反对。 红场旁边就是克里姆林宫,天安门旁边也应该有中国的“克里姆林宫”,苏联专家提出的不仅是象征意义,还有现实考量,天安门周边已有完善的道路网络、供电系统和给排水设施,五棵松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会堂必须在国庆前建成,选择天安门意味着可以节省至少8个月的前期准备时间,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决策层陷入了激烈讨论。 周恩来主持了多次会议,听取双方意见,梁思成坚持认为,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就无法修复,而政治象征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苏联专家则强调,新政权需要在象征性地标上展现权威,这是国际通行做法。 1959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双方代表,听完汇报后,他说了一句话:“人民大会堂就建在天安门西侧,让人民走进权力的心脏。” 天安门西侧正式确定为人民大会堂选址,梁思成虽然遗憾,但仍然全身心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他在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让大会堂既体现了庄重大气,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方案不断扩大,最终确定的十几万平方米方案,相当于24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没有现成的起重设备,设计了一套滑轮组系统,用20台卷扬机同时作业,历时48小时完成安装,这个创新后来被收录进建筑教科书。 1959年人民大会堂主体结构封顶,内部装修全部完成,整个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人民大会堂正式启用,毛泽东在万人大会堂内发表讲话时说:“这里是人民的殿堂。” 网友热评: “放天安门旁边,气派!开会时全世界的镜头一扫过去,咱们国家的威严一下子就出来了。” “梁先生真有远见,要是当年听了他的,把行政中心放五棵松,可能就没后来北京城这么严重的‘大城市病’了,老城也能更完整地保留下来。” “这不仅是选址之争,也是当时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碰撞,苏联专家倾向于在天安门复制一个类似莫斯科红场的宏大政治中心,而梁先生更看重与古城风貌的协调以及中国特色。” “10个月干完现在要干好几年的活,那种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的劲儿,太让人感动了!” 如果时光倒流,人民大会堂真的建在了五棵松,你觉得今天的北京城整体格局、交通以及古都风貌保护方面,会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信源:人民网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