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德国央行行长: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表示,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需要“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方式”,以保护自身及企业的利益。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说这话听着硬气,实则是没算清三本账——市场账、产业链账、发展账,把欧洲对中国的依赖藏着掖着,只盯着自己那点所谓的“优势”,典型的既傲慢又短视。 先算市场账,欧洲尤其是德国,早就离不开中国这个“消费大户”,德国车企一年全球营收里,中国市场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大众单在华年销量就顶得上整个东南亚市场的两倍。 要是没了中国消费者,德国汽车工厂得一半以上停产,上下游几十万工人得失业,还有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湛江基地砸了100亿欧元,专门生产针对中国市场的新材料。 要是跟中国搞对抗,这钱不就打了水漂?反观中国,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度一直在降,反而对东盟、拉美出口涨了不少,就算少了欧洲订单,还有其他市场补得上,谁更依赖谁,数据摆着明明白白。 再看产业链账,欧洲喊着“去中国化”,可真要动起来全是窟窿,欧洲搞“碳中和”,80%的太阳能板得从中国买,要是断供,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得涨40%,“2030年减排目标”直接泡汤。 还有稀土,欧洲自己没冶炼能力,造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机的稀土材料,90%得靠中国提纯,之前想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建替代供应链,结果成本是中国的3倍,还得等5年才能投产。 反观中国,虽然也需要欧洲的高端机床、汽车零部件,但这些年自主替代一直在推进,国产机床精度已经能满足80%的需求,欧洲要是真搞“攻击性”限制,最多疼两年,可欧洲企业得立马丢订单,谁扛得住? 最关键的是发展账,欧洲现在经济增长乏力,德国去年GDP才涨0.3%,全靠对华贸易撑着。 中国对德投资每年都在涨,2024年就投了23亿欧元,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智能制造这些未来领域,帮德国创造了不少高技术岗位。 要是按纳格尔说的搞对抗,中国肯定会反制,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汽车、化工企业,到时候德国经济只会更糟。 而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就算没欧洲的技术,也能靠自主研发突破,只是慢一点,但欧洲要是没了中国的市场和投资,想翻身可就难了。 这种“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的短视,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当时美国半导体占全球市场80%,日本企业刚冒头,美国就喊着“日本依赖美国市场”,想着把日本企业压下去。 结果日本企业转头深耕东南亚、中国市场,还加大研发投入,反而把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抢了不少。 现在欧洲的处境跟当年的美国很像,总觉得自己还握着主动权,其实早就没了绝对优势。 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有更大的市场、更完整的产业链,还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欧洲要是真听纳格尔的,搞“攻击性”贸易政策,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说到底,纳格尔的言论就是霸权思维在作祟,没认清现在的世界早不是“谁离了谁活不了”,而是“合作共赢,对抗双输”。 欧洲要是还拎不清,继续抱着傲慢和短视不放,最后错失的不只是中国市场,还有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机遇。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谁都别想靠打压别人保住自己的优势,只有平等合作,才能走得长远。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