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前两年俄军不少仗打得热闹,看着占了地盘、击溃了防线,可乌军主力一撤一缩,收拢人马配上西方援助的武器,转眼又能回来反扑,战线拖得越来越长,自己的伤亡和消耗却蹭蹭往上涨。 直到最近在巴赫穆特、库皮扬斯克的战事里换了打法,才终于尝到了"歼灭战"的甜头,战争刚打响时,俄军抱着"速战速决"的念头搞闪电战,结果踩了"击溃战"的大坑。 就说2022年的基辅外围之战,装甲集群一路突进,看着把乌军逼得节节后退,可压根没形成合围,乌军主力顺着空隙撤了出去,等俄军后勤跟不上被迫撤退,人家立马杀了回马枪。 后来打哈尔科夫也是一样,推进时气势很足,却没抓住对方的有生力量,等乌军收拢兵力反击,不少刚占领的地盘又丢了回去。 那时候俄军像是在拍蚊子,一拍就飞,却总也拍不死,反而被蚊子反复叮咬,伤亡数字天天涨,战线越拉越长,连T-72坦克的故障率都比开战初期上升了25%。 这时候再回头看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才明白啥叫真正的“断根”打法,不跟敌人拼消耗,专盯着主力部队打,打一场就彻底少一股敌人,最后硬是靠这招扭转了战局。 中国的歼灭战从来不是瞎打硬拼,讲究的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辽沈战役的时候,咱们死死盯着锦州不放,就是因为这儿是东北敌军的“咽喉”。 果然一战定乾坤,把敌军的指挥部都端了,剩下的敌人没了指挥,瞬间就垮了。 淮海战役更狠,上来就拔最硬的“钉子”,整个徐州的敌军防御体系就漏了窟窿,最后硬是把几十万敌军分割包围。 平津战役则是先“围而不打”,把敌人困住不让跑,等准备好了再逐个歼灭,既减少了伤亡,又没让敌人主力溜掉。 这三大战役打下来,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几乎被全歼,剩下的根本成不了气候,这就是歼灭战的厉害之处——不是抢地盘,是彻底消灭敌人的作战能力。 后来俄军放弃了瞎冲猛打的套路,转而学起了"围点打援、分割歼灭"的路子,70万大军压上接触线,不再撒胡椒面似的全线进攻,而是集中兵力啃硬骨头,先找敌军的"咽喉点"下手。 在巴赫穆特北线,俄军精准盯上乌军兵力密度不足的软肋,对方每公里才摆12个兵,还不到俄军的三分之一,防线间隙最大能到2公里。 俄军抓住机会穿插突破,72小时就突进8公里,152mm榴弹炮群以每分钟3发的密度覆盖打击,逐楼清除乌军火力点,24小时就端掉17个据点,硬生生撕开了防线。 库皮扬斯克的战事更能看出俄军的转变,这里彻底成了歼灭战的试验场。 俄军没搞蛮力冲锋,而是先掐住哈尔科夫街与库兹涅奇纳亚街的交汇点,这可是城市南北交通的命脉,拿下这里就等于断了乌军退路。 这种“击溃不如歼灭”的道理,不光打仗能用,国家博弈里更是藏着大学问,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粮食安全上就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当时国内粮食产量低,又受国际封锁,不少人担心会饿肚子,要是按老办法一点点提高单产,猴年马月才能解决问题。 后来国家集中力量搞“农业歼灭战”,不像以前撒胡椒面,而是盯着几个关键“敌人”,一是种子,组织全国的农业专家攻关,培育出矮秆水稻、杂交玉米这些高产种子。 二是水利,集中人力修水库、挖沟渠,解决灌溉这个“卡脖子”问题,三是肥料,快速建了一批化肥厂,把粮食增产的“短板”补上。 这几步就像辽沈战役打锦州,每一步都掐住要害,而且集中全部力量打透,短短十年,粮食产量就从1960年的1.43亿吨涨到1970年的2.39亿吨,直接把“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不管是打仗还是搞建设,“歼灭战”的核心从来没变过,找准要害、集中力量、彻底解决。 俄军打了三年才明白这个理儿,不算晚,但代价不小,这事儿也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不管面对什么对手、什么难题,光靠“赶跑”“应付”是没用的,必须拿出“断根”的决心和智慧。 要么不打,要打就打能彻底改变局面的仗;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事。 击溃战赢得一时,歼灭战赢得长远,这个道理,放在战场上是真理,放在国家发展里,同样管用。
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青橘小罐
2025-10-20 11:53: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