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群“老将军”,希望郑丽文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他们带回大陆,看看自己日思夜念的

史之必然 2025-10-22 16:12:32

台湾一群“老将军”,希望郑丽文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他们带回大陆,看看自己日思夜念的家乡!   这些老将军大多八九十岁了,走路都得拄拐杖,耳朵可能也有点背,但一提起“家乡”两个字,眼睛立马就亮了,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不是生来就在台湾的,大半辈子前,有的从山东跟着部队走,有的从四川、湖南老家出来,那会儿还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本想着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种庄稼,没成想一脚踏上台湾岛,就隔着海峡望了几十年。   现在头发都白完了,牙齿也掉得差不多,最惦记的还是老家那间老房子——院儿里的老槐树还在不在?村口的小河还流不流?父母的坟头有没有人添土?这些念想藏在心里几十年,越老越浓烈,就盼着能亲自回去看一看,不然闭眼睛都不踏实。   他们为啥会把希望放在郑丽文身上?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说的,是瞅着郑丽文这阵子的表态,觉得她可能真能帮上忙。之前郑丽文竞选国民党主席时,没像有些政客那样躲躲闪闪,敢直接说“我是中国人”,还提“九二共识”是两岸的“定海神针”,说要推动两岸多交流,别老是搞对立。   这些话落在老将军耳朵里,比啥都中听——他们这辈子见多了“台独”分子瞎折腾,一会儿说“要去中国化”,一会儿说“两岸不是一家人”,听着就生气,可自己年纪大了,没力气跟人争,只能盼着有个敢说真话、愿做实事的人出来,帮他们圆这个回家的梦。郑丽文刚当选,手里有党务的资源,要是能推动两岸开通更多探亲通道,或者组织个“老将军返乡团”,说不定他们真能踩着最后的时间回去看看。   说起来,这些老将军心里比谁都清楚,两岸本就是一家人,哪能说割就割?他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家里的习惯从来没改——过年必包饺子,而且得是老家的馅儿,山东的白菜猪肉、四川的韭菜芽拌肉末;清明的时候,就算回不去,也会朝着大陆的方向摆上水果点心,给父母磕个头;跟孙子孙女说话,偶尔还会冒出几句家乡话,比如四川的“要得”、湖南的“么子”,孩子们听不懂,他们就一遍遍解释:“这是爷爷老家的话,得记着。”   “台独”分子总想着把“中国”两个字从课本里删掉,把大陆的文化说成“外国的”,可老将军们心里门儿清:咱的根在大陆,吃的饭、说的话、拜的祖宗,全是从大陆传过来的,就算海峡再宽,这血脉也断不了。就像院子里的树,根扎在土里,就算枝丫伸得再远,也还连着地下的根须。   之前两岸没开放探亲的时候,有个老将军偷偷藏了张老家的黑白照片,照片都磨得边角发白了,他还是天天拿出来擦一擦、看一看,夜里做梦都梦到自己背着包袱往家跑,一进门就喊“娘”,结果醒了发现是场空,枕头都湿了一片。后来两岸终于能探亲了,好多老伙计跟着回去,有的一进家门就跪在地上哭,抱着老家的亲戚不肯撒手,回来后跟没回去的人说:“家里的老槐树还在,就是比以前粗了,村口的桥修新了,爹娘的坟有人照看,我这心总算落地了。”   那些没赶上的老将军,听着这些话,心里又羡慕又着急,就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现在他们把希望放在郑丽文身上,其实也是盼着两岸能再松快些,别再因为政治上的事儿,耽误了他们这些快入土的人回家。   “台独”分子总觉得搞点小动作,就能把两岸分开,可他们忘了,亲情这东西,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割断的。老将军们想念的不只是家乡的房子、树,更是那份血浓于水的情分——是小时候娘煮的一碗热粥,是爹教的一句做人的道理,是跟发小在田埂上追着跑的快乐。   这些东西刻在骨子里,就算隔着几十年、隔着一道海峡,也不会忘。就像有的老将军,虽然没回去过,但一直跟大陆的亲戚通电话,寄钱帮着修老家的房子,还让孙子辈去大陆上大学,说“得让孩子们知道,咱们的根在哪儿”。   说到底,这些老将军的心愿,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台湾同胞的心愿——两岸好好的,别吵架,别对立,想回家的能回家,想交流的能交流。毕竟两岸同根同源,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过一样的节日,这份情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哪能说断就断?   郑丽文要是真能帮他们圆了这个梦,不光是老将军们感激,更多盼着两岸和平的人都会支持。毕竟和平才是根,亲情才是本,只有两岸和和气气的,老人们才能安心回家看家乡,年轻人才有更多机会互相走动,这才是大家真正想看到的样子。要是“台独”分子还瞎折腾,想把这根、这本都断了,那不光是老将军们不答应,所有认祖归宗的中国人都不会答应。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史之必然

史之必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