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天两头喊没钱,就在3天前,这组织还建议各国明后年会费涨20%,这摆明了是想让别人替美国补窟窿? 当世界卫生组织(WHO)试探性地提出,希望成员国能把会费上调20%时,整个国际社会都听到了这位“全球医生”虚弱的喘息,这哪是什么常规预算调整,分明是一次急诊室里的求救。 美国的退出就像一根探针,狠狠刺破了WHO早已发炎的脓包。 真正的病灶,其实不是那个今年1月空出来的座位,而是这个组织长期以来依赖少数“大客户”和僵化资金结构的系统性脆弱,一场关于全球公共卫生责任该如何分摊的艰难博弈,就此拉开序幕。 其实在美国离开之前,世卫组织的财务状况早就亮起了红灯,它的钱袋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成员国必须交的“物业费”,即固定摊派,但这部分钱已经萎缩到不足总预算的两成。 组织运行的大头,超过八成,都得靠各国自愿掏的“红包”,问题是,这些红包大多是“指定用途”。 比如有国家捐钱专门研究疟疾,这笔钱就动不了,就算天塌下来,也无法挪去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疫情。WHO看似手握巨款,实则像个项目经理,自主权相当有限,根本无法主导全球卫生议程。 就拿美国来说,它过去曾为特定项目豪掷13亿美元,这种模式让WHO对单一金主形成了深度捆绑,风险早就埋下了。 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就因对疫情应对不满而启动了退群程序,美国今年1月正式离开后,并没有遵守一年的过渡期规定,说不给钱就不给了。 这一下,WHO的年度预算直接少了6.5亿美元,一个巨大的黑洞瞬间出现,更头疼的是,美国还欠着2024年高达1.3亿美元的会费,这笔钱大概率是要不回来了。 钱没了,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为了自救,WHO总部开始了一场企业式的大瘦身,管理层计划从12人砍到7人,内部部门数量直接减半,连一些设在发达国家的办事处都可能保不住。 这场内部震荡最痛的,是预计将有超过25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被迫离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节流,而是对WHO核心资产——全球专家网络与专业能力的“掏空”,其破坏力远比资金缺口本身更可怕。 财务危机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责任谈判,增费20%的提议,立刻遭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它们自己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实在无力承担。那么,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中国的处境很微妙,这些年,中国的会费分摊比例已经从大约8%涨到了12%,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GDP排在全球六十多位的国家,任何大幅度的会费上涨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国内对此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觉得付出与话语权不成正比。 但面对危机,中国并没有沉默,官方立场很明确:会费调整应与各国经济实力挂钩,并且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在今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宣布认捐5亿美元,这个行动背后的意图,远不止是填补窟窿那么简单。 中国的目标,是借这个机会推动WHO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改革,让它变得更公平、透明和高效,这并非一场“你下我上”的权力游戏,而是要建立一个更能扛住风险的全球合作新框架。 中国在做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努力扮演好一个既能完成自身任务,又能帮助伙伴的“领跑者”角色。 国际组织的改革,远比一家公司转型复杂,它需要平衡190多个成员国的利益,但这场危机,恰恰也是一个转机。就像一个社区,不能总指望几家富裕的邻居垫付那个赖账跑路的业主的物业费,而是需要大家坐下来,重新商定一份更公平、更可靠的管理公约。 病毒不分国界,全球公共卫生这张安全网,少不了任何一个人的参与。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边开车边换轮胎”式的高难度改革。虽然艰难,但为了打造一个真正能守护所有人的“全球医生”,这条路非走不可。 参考资料: 美国“断供”世卫损人不利己.--人民日报
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天两头喊没钱,就
白虎简科
2025-10-22 18:04: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