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避之不见,村长亲自来请,讲:“财发

如梦菲记 2025-10-23 12:51:05

1983年,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避之不见,村长亲自来请,讲:“财发,你哥哥回来了,你怎么能不见面呢?”余财发置气讲:“他当了大官,从不想帮我们兄弟姊妹,还拿我当弟弟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5月,江西吉安县坪里村的老余家热闹得很,消息传开了,在北京当大官的余秋里要回来了,村口早早就有人等着,想看看这位从村里走出去的中将是什么样子。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余秋里的亲弟弟余财发听说哥哥要回来,反而早早出了门,就是不想见面。   村长知道这事后,专门跑到余财发家里,他觉得这不像话,自家亲哥哥回来,当弟弟的躲着算怎么回事。   村长劝他:“财发,你哥哥回来了,你怎么能不见面呢?”余财发坐在门槛上,脸色不太好看,憋了半天才说:“他当了大官,从不想帮我们兄弟姊妹,还拿我当弟弟吗?”   这话里头藏着多少年的委屈,余秋里15岁就离开家参加革命,长征时左臂被打断,拖着化脓的伤口走了几千里,最后整条胳膊都锯掉了,建国后他当石油部长,搞出了大庆油田,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后来又当国家计委主任、副总理,管着全国的经济规划,这样的履历放在任何一个家族里,都足够光宗耀祖了。   可余财发不这么想,他一辈子守在村里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眼看着哥哥在北京当大官,自己却连孩子上学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出不了门,学校的房子破得漏风。   他不是想让哥哥给自己安排工作,也不是指望能分到什么好处,就是觉得这么大的官,总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吧,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余秋里连封信都很少往家里寄。   村长继续劝,说不管怎么样,血浓于水,见一面总是应该的,余财发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   兄弟俩见面的时候气氛很尴尬,余秋里看着弟弟,想说点什么,余财发却先开了口,把心里憋着的话都说了出来,他说村里人都说你当了大官忘了本,说你眼里只有工作没有亲人。   余秋里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认真地跟弟弟解释,他说自己当官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地方,而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如果他今天给吉安开了特殊的口子,明天别的地方也来要政策,那国家的规矩还怎么定。   他说共产党打江山不是为了让某些人先富起来,而是要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个道理他坚持了一辈子,不能因为是自己家乡就破例。   这番话说得在理,可听在余财发耳朵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他明白哥哥说的对,可感情上又过不去那个坎。   后来余秋里在村里待了几天,专门把县里的干部叫来开会,研究怎么发展地方经济,他提了不少建议,但就是不肯为家乡批特殊的项目,有人试探着提能不能照顾一下,被他直接拒绝了。   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乡亲们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觉得余秋里太不近人情,有人却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余财发自己后来也慢慢想通了,他跟人说,当时是自己太小气了,没站在哥哥的角度想问题,如果每个当官的都只顾自己家乡,那这个国家还怎么发展。   1999年余秋里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遗产少得可怜,墓地也很简单,吉安老家的房子还是他离开时的样子,土坯墙都有些开裂了。   余财发去北京参加葬礼,看着哥哥空荡荡的衣袖,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他这才真正明白,余秋里不是不爱家人,只是他心里装着更大的家。   这个故事到今天还让人感慨,我们总说当官要清正廉洁,可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余秋里用一辈子证明了什么叫原则,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代革命者的风骨。   他们把个人的得失放在最后,把国家和人民放在最前面,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经济网——独臂将军余秋里 《余秋里回忆录》

0 阅读:5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