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说白了,闻泰没押注荷兰,而是提前布局中国,这不是巧合,是谋局,这话既是总结,也是点破。 因为几年前大家还在嘲讽闻泰收购安世是“蛇吞象”,如今剧情反转,荷兰自己成了那条被蛇缠住的象。 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那时闻泰砸下340亿收购安世半导体,外界都觉得这是自找麻烦,欧洲老牌巨头、60年技术积累,中国企业能消化得了吗? 但闻泰的算盘从一开始就不在荷兰,收购刚完成,公司没办庆功宴,反而第一时间派出20名专家团队飞去奈梅亨工厂。 名义上是学习交流,实际上是拆解产线、记录参数,把人家几十年的工艺一点点摸透。 与此同时,东莞、淮安两大基地悄然动工,东莞搞封测,年产300亿颗芯片;淮安搞第三代半导体,对接新能源车。 到2024年,安世72%的产能都迁回了中国,比荷兰总部高出三倍效率。 德国媒体一针见血地写道:中国团队不只是买工厂,而是带走了灵魂,这话没夸张——别人买资产,闻泰买的是未来的主动权。 就在闻泰完成产能转移后,荷兰那边反而慌了,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出手。 他们动用1952年的《商品可得性法》,强行冻结安世资产,罢免中方CEO张学政,还把99%的股权交第三方托管。 理由是“国家安全”,但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国在后面推的,荷兰以为这一招能卡死中方,切断系统权限、停发工资,逼工厂停产,结果他们错得离谱。 闻泰早就在等这一天,系统被切断的11小时内,国内备用系统就重启;24小时内工资照发,生产线没停一分钟。 而供应链也早换成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的国产体系,关键材料国产化率91%,连稀土磁芯、封装料都用国产替代,荷兰本想“一刀断供”,结果发现刀砍在空气里。 他们以为拔电源能灭灯,却忘了人家早接了备用电。 这一仗,闻泰不是防守,是有预谋的防打断,人家从2019年起就在为今天的封锁准备后路,正因为有这份提前布局,荷兰的所谓“冻结令”变成了空炮。 而闻泰的反击不止是稳生产,更是加速反超,东莞和上海研发中心彻底吃透技术。 到了这一步,主动权彻底反转——荷兰的研发部门反而靠中国利润输血,40%的经费都来自中方营收,可当闻泰切断资金支持,荷兰研发中心直接停摆,工程师流失三成。 说到底,这场博弈根本不是谁压谁,而是准备和实力的较量,荷兰以为靠行政命令能掌控产业链,结果发现自己被困在供应链外。 闻泰没说一句狠话,却把“自救”变成了“反制”,这才是最硬的回击。 真正的反转,从那一刻开始,荷兰原本以为可以靠法律和政治手段夺回控制权,结果被现实狠狠教训了一次。 断系统、停工资、冻结股权,这些纸面动作根本伤不到真正的核心,因为那套核心——产能、供应链、研发、市场——早就在中国。 东莞工厂照常开工,没受影响,反倒是荷兰的奈梅亨工厂断料停机,库存积压到爆。 一个月不到,欧洲汽车产业就被这场“冻结令”拖下水,每天损失上亿欧元,这下谁都看明白,打击中国的成本,是拿自己开刀。 与此同时,闻泰的中国基地越干越猛,国产SiC模块成了新能源车的核心供应件,不仅性能反超荷兰原型,还彻底打破了欧洲垄断,东莞工厂的良率高达85%,出货量连年翻倍。 闻泰干脆反客为主,停止对荷兰研发中心的资金供给,让那个所谓的“技术总部”彻底哑火,要知道,荷兰的研发团队有四成经费靠中方利润供血,一旦断流,项目全线停滞。 昔日的“技术宗主国”,这回真成了“寄生方”。 到了10月中旬,局势已经彻底倒转,德国主张赶紧恢复合作,法国担心供应链断裂波及自家工厂,只有荷兰还在嘴硬。 可嘴硬不顶用,ASML的稀土告急,股价连跌8%,欧洲芯片厂陷入资源荒,政治口号再响,也比不上生产线停转的沉默。 这时候,欧洲终于明白:这不是中国的报复,而是物理规律的反噬,谁脱离现实,谁就得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闻泰这步棋,把“产业安全”从防御变成了反制,从被动挨打变成了主动博弈,过去是我们怕被断供,如今轮到欧洲怕被断货。 那些曾质疑“蛇吞象”的人,如今不得不承认——闻泰吞下的,不只是安世,还有欧洲在半导体领域的优越感。 荷兰还在讨论如何“恢复信任”,而中国这边,安世中国区已经稳居全球车规级芯片的主力供应方。 说白了,全球化的时代,谁能让工厂运转、谁能交付订单,谁就有话语权,而真正的强者,不靠嘴硬,是靠让世界都离不开你的实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