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意外果然还是发生了,谁能想到,宗馥莉的“娃小宗”品牌从头到尾只活了41天。 说起来,这事儿还挺戏剧性的。 宗馥莉算是娃哈哈的“二代”,她父亲宗庆后大家都知道,是娃哈哈的创始人。 老宗去世后,宗馥莉顺理成章接了班。 她本来就已经在公司里干了好些年,怎么说也算熟门熟路。 但人家一上来就想搞点新动作,别总让人觉得自己只是守着老本过日子。 于是,2025年春天,宗馥莉带着一帮年轻团队推出了“娃小宗”。 说实话,这个名字一听就挺有创意,意思是既有娃哈哈的“娃”,又有自己名字的“宗”,想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是新一代的东西。 产品主打年轻人,包装花里胡哨,宣传也特接地气。但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得多。 “娃小宗”一出来,第一批尝鲜的其实还是娃哈哈的老经销商。 按理说,这些人跟娃哈哈合作了好多年,应该挺捧场。 可没想到,很多人表面上答应,私下却犯嘀咕:新品牌没啥认知,货压在手上卖不出去咋办? 再说了,终端的商户和消费者都还认娃哈哈那三个字,对娃小宗压根没啥感情。 经销商们大多是靠口碑和销量吃饭,哪敢乱来? 宗馥莉虽然有生产线,但新品牌一旦卖不动,生产再多也没用。 结果就是,娃小宗的产品刚下线没多久,库存就开始堆积,市场反馈也不太乐观。 老品牌娃哈哈这边,突然发现自己没货可卖,品牌影响力还在,但手里没东西,光靠一个招牌也撑不住市场。 站在宗馥莉的角度,这次尝试虽说有点“出师不利”,但也不是全无收获。 首先,敢于创新总比一味守旧强。 她不甘心只是继承父亲的老路子,想给娃哈哈注入点新鲜血液,这种劲头值得肯定。 其次,这次“娃小宗事件”让她和团队看清了市场底层逻辑:品牌影响力、渠道关系、消费者认知,缺一不可。 没有这些基础,单靠一腔热情和几个新想法,很难撬动真正的市场。 娃哈哈这次的调整,其实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 宗馥莉通过实际行动,尝试过、失败过,最后还是选择了让步。 她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也没死撑着面子,而是及时踩了刹车,保护了品牌和渠道的基本盘。 宗馥莉的经历,其实也是一代企业家从“守业”到“创业”的缩影。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市场现实。 家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既要敢于尝试,也要懂得收敛,更要脚踏实地。 最后,这次娃小宗的诞生和谢幕,不仅是宗馥莉个人的一次历练,更是我国家族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它用短短41天,讲清楚了“创新”和“守成”之间的微妙关系。 市场不是实验室,容错率没那么高,尤其在老品牌身上。 宗馥莉最后选择回归娃哈哈,是对现实的尊重,也是企业家成熟的表现。 未来娃哈哈会怎么走,没人能下定论,但经历了这次风波之后,宗馥莉和娃哈哈都多了一份清醒和底气。 参考:惊天反转:辞职41天,宗馥莉重新启用娃哈哈——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