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黑石集团背刺了我们 2025年10月16日,黑石集团的掌舵人苏世民在北京格外忙碌,他先后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以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进行了会面。 在这些会面中,苏世民言辞恳切,他强调美中关系对于两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充当“中美合作桥梁”,还明确做出承诺,要加大对中国新能源和基建领域的投资力度。 苏世民的这番话听起来确实诚恳,但只要对中美经贸近期的情况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并不简单,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缘由。 一个月前,也就是9月中旬,中美两国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经贸会谈,当时双方取得了不少进展,不仅就TikTok问题达成了基本的框架共识,还商定要减少投资障碍,以促进经贸合作。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会谈刚刚结束,美方就违背了承诺,9月底出台了出口管制的“穿透性规则”,10月14号又实施了对华造船“301”调查的港口费措施,这一系列举动彻底打破了之前营造的缓和氛围。 更让人感到紧张的是,美方还放出风声,说要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进行报复,考虑限制含美国软件的产品对华出口,甚至威胁要从11月1号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就在中美关系剑拔弩张的时刻,苏世民带着“合作”的态度来到了中国,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会面过程中,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王毅直接指出,“脱钩断链”并不是一种现实理性的选择,对立对抗只会导致两败俱伤,中美两国在打交道时,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平等、尊重、互惠。 王文涛则更加直接,他提到美方一边说着要谈合作,一边却又密集地出台各种限制措施,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方的利益,他希望美方能够拿出诚意。 苏世民在听到这些话后,反复强调自己愿意为消除双方的误解、推动双方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并且特意将投资中国新能源和基建的事情提了出来,他的这个举动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表态。 其实,黑石集团在能源领域并不是一个新手,其能源转型板块在全球已经投入了大约230亿美元的股本,投资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 就在今年1月,黑石还收购了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座774兆瓦的天然气发电厂,这座电厂位于“数据中心走廊”附近,能够为上百个数据中心提供能源,而且在未来还可以整合氢燃料,这是一个典型的新能源转型布局。 从黑石的这个投资逻辑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判断非常精准,清楚哪里有稳定的需求,哪里有转型的潜力。 而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恰好具备这些特点,无论是光伏、风电还是储能领域,都有着庞大的市场基数和政策支持,在基建领域,更有着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持续需求,所以苏世民此时承诺投资,显然是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回报。 不过,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苏世民这边说要投资,可美国政府那边却在不断地加强限制,这会不会是在“唱双簧”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这里面的道理是可以说清楚的。 首先,企业和政府的诉求本来就不同,黑石作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之一,其核心目标是为投资者赚钱,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有机会,他们肯定不会轻易放弃。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美经贸领域并不是只有对抗,10月23号商务部已经宣布,何立峰副总理将会带队前往马来西亚与美方进行磋商,双方会就稀土、关税等棘手问题进行讨论; 美方代表也表示不想“脱钩”,想要寻找“新平衡”,这说明双方还是留有沟通的渠道,苏世民的举动正好契合了这个节奏。 此外,中国对于海外投资的态度一直是开放的,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仅仅听对方说几句漂亮话就轻易相信。 就像之前判断阿根廷是不是在帮美国卖大豆一样,中国可以通过土壤成分、蛋白质含量等硬指标来准确鉴定原产地。对于外资投资也是如此,需要看实际的行动。 如果黑石真的想要来中国投资新能源和基建,就必须拿出具体的项目方案,并且要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这些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核。 而且,从以往的情况来看,黑石在中国并不是没有布局,这次的承诺更像是在延续其长期的策略,而不是一次突然的“作秀”。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苏世民会见王文涛时,王文涛特意提到中美经贸团队自5月以来已经举行了四轮会谈,并且达成了不少共识,这其实是在提醒美方,合作才能够实现双赢,单方面的打压是没有用的。 苏世民肯定也听懂了这句话的分量,他表态愿意当“桥梁”,这既是在给中美关系提供一个缓和的机会,也是在为自己的投资铺设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