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谁料他只用了七个字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秦大成能当上状元,其实有点“意外”,当年发生了科举舞弊案,原来考前十名的考生全被取消了资格,秦大成这才补上去成了状元。 可这份好运,却因为他的出身变得很危险,他不只是那个遗臭万年的南宋奸相秦桧的后人,而且他的老家嘉定在清朝初年还发生过激烈的抗清事件,是朝廷眼中的敏感地区。 有了“奸臣后代”和“敏感地区出身”这两个标签,秦大成还没见到乾隆,就已经陷入了危险的政治局面里。 对于乾隆这种心思深沉、多疑的君主来说,召见这么一个背景复杂的状元根本不是什么例行公事,他当着满朝文武貌似不经意地问了句:“你的祖先,是南宋的那个秦桧吗?”这句话,其实是在测试秦大成。 这就是一场对忠诚度的测试,考的是秦大成的智慧和立场,如果秦大成承认了,就等于和奸臣秦桧绑在了一起,朝廷肯定不会信任他; 可要是否认就是欺骗皇帝,罪名更大,下场会更惨,乾隆其实不在乎历史真相,他就是想看看这个来自敏感地区、姓秦的年轻人,在皇帝的威严面前怎么保住自己。 这道躲不开的送命题让秦大成瞬间背后冷汗直流,但他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他的回答可以说是处理危机的典范,他既没说“是”,也没说“不是”,而是巧妙地绕开了问题本身。 他回答说,自己的“秦”姓就是《百家姓》里“朱秦尤许”的那个“秦”,就这一句话,他把自己“有政治污点的特定身份”,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姓氏,一下子就跳出了乾隆设下的陷阱。 紧接着,秦大成从被动辩解变成了主动表态,秦大成把话题从个人身世,直接拉升到了整个朝代格局的高度。 他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南宋会出秦桧那样的奸臣是因为当时的皇帝不行;而现在,大清在乾隆爷您的英明领导下,国富民强,这种太平盛世里,根本不可能有奸臣生存的土壤。 这番话很有水平,它不仅清楚地和自己的祖先秦桧划清了界限,更重要的是,把为自己辩解变成了对乾隆的赞美,相当于当场表明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虽然乾隆听完这番话龙心大悦,但他骨子里的多疑并没有消失,事后,他还是偷偷派人去秦大成的家乡做了背景调查,确认他品行端正后,才正式授了官。 可这场惊心动魄的问答,让秦大成彻底明白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当官并没有带给他安全感,反而是离开皇宫那一刻的解脱感,让他下定了决心。 他只在官场待了短短两年,就果断辞职回家了,秦大成用他的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命,又用他的清醒,换来了后半生的安宁,这可能才是一场君臣博弈中,一个聪明人能得到的最好结局。 信息来源:嘉定报——《2009年8月3日嘉定三状元遗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