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教科书里,几乎不提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一个事实

史之必然 2025-10-25 16:13:22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教科书里,几乎不提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一个事实,全球真正实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就两个,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和21世纪初的中国。   要知道,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不像第一次烧煤的蒸汽机、第二次用电的发电机,这第三次革命没那么显眼的机器,核心是里夫金说的三样东西凑一块儿:能传信息的互联网、能供能的新型电力、能运东西的智能物流,三者拧成“超级互联网”,才算真的成了气候。不是说造个电脑、发个卫星就算数,得让这技术像水和电一样,渗到家家户户、各行各业里去。   先看美国咋成的。20世纪90年代那阵,美国不光搞出了互联网,还真把它用活了。那会儿微软的系统装遍全球电脑,谷歌的搜索能找到全世界的信息,更关键的是,美国有个叫DARPA的机构,专门砸钱搞没人敢试的前沿技术,再让企业接过去变成产品。最实在的是,他们85%的研发钱都砸在软件、生物科技这些高科技上,不像欧洲老盯着汽车、化工这些老本行。就这么着,互联网从实验室跑出来,变成了能赚钱、能改变生活的真东西,这才叫“实现”了革命。   再看咱们中国。21世纪初刚开始时,好多人还觉得互联网是稀罕物,可没几年就不一样了。咱们没有旧的基础设施拖累,直接建最先进的移动网络,支付宝、微信支付一下就铺开了,连菜市场大妈都能用手机收钱。   工厂里也换上了智能机器人,物流车能靠GPS自己找路,5G基站建得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这就应了里夫金说的,发展中国家底子薄,反而能一步到位用最新的技术。到后来,数字经济占了咱们GDP的三成多,这可不是装装样子,是真把革命落到了实处。   可其他国家就难了。欧洲就是个典型,手里明明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专利论文一大堆,可就是变不成能用的技术。德国一门心思扑在汽车和机械上,觉得靠老本行就能撑着,结果电动车转型落后中美一大截;欧洲各国还各自为政,搞出一堆多余的规矩,把统一市场拆得七零八落,企业想搞规模化创新都难。他们的研发钱一半都投在中等技术领域,高科技领域的投入连美国零头都不够,自然跟不上趟。   日本更可惜,“失落的三十年”其实就是错过了这波革命。他们当年电子技术多厉害啊,可就抱着制造业的老规矩不放,不愿把产业链放开,觉得这样能保住技术优势,结果互联网浪潮一来,反而被捆住了手脚。等想明白要搞数字化时,美国的软件、中国的应用都已经站稳了脚跟,再追就难了。   这就说到关键点了:大多数国家要么没能力把技术变成全民能用的东西,要么像欧洲、日本那样卡在老路子里。而教科书是给本国孩子看的,总不能说“咱们没跟上时代,就俩国家成了”吧?多没面子。   欧美主导的教科书更有心思。他们以前总说自己是技术领头羊,可第三次革命里,中国一下追了上来,甚至在移动支付、5G这些应用上走得更前。要是好好讲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得承认中国的分量,这让他们心里不舒服,干脆就少提、甚至不提,只讲点零散的发明,避而不谈“谁真的实现了”这个核心。   还有个更实际的原因:第三次革命的门槛太高了。不像第一次工业革命,买台蒸汽机就能开工厂;第三次得建互联网、铺智能电网、搞物流系统,还得有敢砸钱的企业和懂技术的工人,缺一不可。大多数国家要么没钱建基础设施,要么没企业能把技术落地,讲多了反而显得自己落后,不如干脆不讲。   日本的教科书就很微妙,提当年的电子技术头头是道,可对互联网时代的落后避而不谈,毕竟没人愿意在课本里写“咱们错过了一场大变革”。欧洲的课本可能会讲点科研成果,但绝不会说自己陷在“中等技术陷阱”里,研发钱投错了地方。   其实说到底,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不重要,是这革命的结果太“扎心”——它没像前两次那样让大家都能分杯羹,反而把中美和其他国家拉开了差距。那些没跟上的国家,自然不想在教科书里天天提醒孩子这个事实。而美国和中国的经历也说明,真要完成革命,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有敢闯的劲头、对的政策,还有能把技术用透的市场规模。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史之必然

史之必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