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执法部门没收12万枚比特币,这场精心编排的行动,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美国执法部

金旋你好的 2025-10-26 16:10:24

美国执法部门没收12万枚比特币,这场精心编排的行动,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美国执法部门能够没收这些比特币,并非通过暴力破解比特币的加密算法,而是结合了传统的执法手段与创新的链上分析技术。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行动,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通过链上追踪锁定资产。比特币虽然具有匿名性,但其区块链是公开账本,每一笔转账都留有痕迹。陈志集团试图通过经典的"喷洒、漏斗"模式来洗钱。即:将主钱包的资金分散到海量的中间地址,经过短暂停留后,再重新聚合到少数核心地址。这种操作看似复杂,但在专业的链上分析视角下,频繁的"分散、汇聚"行为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图谱特征。调查机构利用聚类算法,精准绘制出"资金回流地图",最终证实这些看似分散的地址,均指向同一个控制实体,那就是——太子集团。 第二步是实施金融制裁,切断变现通道。在锁定了链上资产后,美国当局启动了双重金融制裁。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将陈志及相关实体列入制裁名单,任何受美国管辖的机构不得与其交易。同时,金融犯罪执法网络依据《爱国者法案》第311条款,将关键实体列为"主要洗钱关注对象",彻底切断其接入美元清算体系的路径。这意味着,这些比特币虽然在链上仍可被私钥控制,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兑换成美元的能力"已被冻结。 最关键的第三步是司法接管,完成权属转移。最终的没收并非依靠暴力破解私钥,而是通过法律程序直接接管"签名权"。关于美国政府如何获得私钥控制权,目前存在几种可能的技术解释。一种可能是执法人员通过搜查令,获取了助记词、硬件钱包或交易权限。另一种更有具技术复杂性的解释是,这些比特币钱包的私钥在生成时存在随机性缺陷。 根据安全研究人员的事后分析,Lubian矿池等工具使用的Mersenne Twister MT19937-32随机数生成器并非真正安全的随机源,而是存在可预测性的伪随机数生成器。这种随机数生成器使用的固定偏移量和模式,导致私钥的可预测性增加。根据"Milk Sad"研究团队的统计,2019到2020年间,这些弱密钥钱包累计持有的比特币数量一度超过53500枚。而受该漏洞影响的地址则超过了22万个。 美国政府可能利用了这一漏洞,通过暴力枚举的方式推导出私钥。这与传统的暴力破解加密算法有本质区别——不是攻击比特币网络本身,而是利用密钥生成过程中的缺陷。Cobo联合创始人神鱼表示,执法机构并非通过暴力破解或黑客入侵的方式获得私钥,而是因发现这些私钥在生成时存在随机性缺陷。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式,当执法人员最终发起那笔将比特币转入政府控制的托管地址的交易时,127271枚比特币的归属权,在技术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上,正式从陈志转移到了美国政府手中。这笔巨额资产的转移,标志着国家力量对链上资产进行系统性管控的时代已经开启。 这批被没收的比特币并未像以往的案例那样等待公开拍卖,而是被纳入了美国政府在2025年3月建立的"战略比特币储备"机制。继这次没收后,美国政府目前持有325292枚比特币,价值约360亿美元,成为全球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主权实体。 这次史无前例的没收行动,向加密货币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在国家权力面前,"链上资产不可剥夺"并不是绝对的。当执法机构结合链上分析、金融制裁和司法程序时,即使是最庞大的加密资产也可能被追回。美国司法部的行动展示了一套完整的"链上资产监管闭环":通过链上追踪锁定目标,——利用制裁手段切断其法币出口,——通过司法程序完成法律上的所有权剥夺,——最终将资产转入政府控制。 对于普通加密货币的用户而言,这一事件也提醒着所谓"不是你的钥匙,不是你的币"的箴言,需要在随机性的大前提下才能生效。密钥生成过程中的任何瑕疵,都可能成为整个安全体系的致命弱点。 陈志至今仍然在逃,美方已对其发出通缉和制裁通知。但他的数字资产帝国已经崩塌,那些曾经象征着财富与权力的比特币,如今静静地躺在美国政府控制的钱包里,成为了执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次行动不仅是对一个犯罪集团的打击,更是国家机关对链上资产直接行使控制权的一次公开展示,重新定义了去中心化金融与国家监管权力之间的边界。

0 阅读:25
金旋你好的

金旋你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