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套路”精髓在于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到底是什么? 特朗普的关税“套

金旋你好的 2025-10-27 18:13:16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精髓在于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到底是什么?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并非简单的贸易保护主义,而是一套融合了战略威慑、心理操控与法律工具的组合拳,其核心在于通过制造可控的混乱,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确保美国单极主导地位。这一策略在2025年他重返白宫后展现得更为清晰和激进。 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启动“解放日关税政策”,对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实施10%的基准关税,并为贸易逆差大的国家量身定制了20%至50%的“互惠关税”。但这轮政策的真正高潮在7月上演——白宫向22个国家发出征税信函,税率锁定在25%至50%,并单方面将8月1日设为统一生效日。 这种设定看似留出了谈判窗口,实则充满算计。一方面,行政节奏被刻意加速,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足以完成严肃谈判,各国被迫在仓促间做出抉择。另一方面,信函内容几乎采用相同措辞,形成“接受即暂停,拒绝即惩罚”的刚性框架,彻底摒弃了多边磋商机制。 更令人不安的是政策的不可预测性。7月9日原是谈判截止期,但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上自行宣布延后至8月1日,并“保留进一步延迟至9月”的可能性。这种时限上的“战术灵活性”并非让步,而是作为持续施压的动态筹码。正如《金融时报》所评论:“特朗普的关税威胁需要认真对待,但不应从字面理解。”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的表态更是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总统没有达成他认为足够好的协议,这些关税是真的。”而评估标准完全由特朗普个人定义。 特朗普的关税套路精髓在于“差别化威慑”。他首先瞄准立场较软的国家,提前与越南、英国等达成协议,构建“示范样板”。越南虽成功将税率谈至20%,却被迫接受对含龙国零部件产品加征40%关税的苛刻条款,甚至美方在协议达成后仍重新定义“原产地”标准。英国虽在《美英经济繁荣协议》中将汽车关税从27.5%压至10%,并获钢铁、铝行业豁免,但代价是开放农产品市场,引发本土农业强烈反弹。 与此同时,对坚持谈判自主权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加拿大和欧盟,特朗普则施以更高税率威慑。日本坚决拒绝农业领域让步,特朗普便持续施压要求开放转基因农产品市场,并威胁将汽车关税提高至35%。欧盟从强硬转向妥协的过程更具代表性——5月时还扬言对950亿欧元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但随着特朗普态度日益强硬,加上内部分裂(法德立场对立),最终趋向接受10%基线税率,以换取关键行业豁免。 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得各国在应对时陷入两难困境:让步意味着接受即时损失以保住美国市场;反制则可能招致更高惩罚。柬埔寨宣称已与美国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但美方未发布任何正式声明,其36%的关税水平仍维持不变。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对30%关税提出激烈批评,认为它“并不准确反映现有的贸易数据”。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彻底打破贸易与规则之间的边界。在给各国的征税信函中,他多次援引与贸易无关的政治事件作为提高关税的理由。比如,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的司法案件、加拿大芬太尼走私问题等,都成为关税砝码。 这种将贸易与非贸易议题捆绑的操作,赋予贸易措施高度的政治操作空间。对墨西哥加税隐含移民问题谈判筹码;通过分化RCEP国家,试图形成对我们的“包围圈”。关税在此已超越经济工具范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延伸。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看似混乱,实则有其思想体系支撑。这套被称为“海湖庄园协议”的构想,主要源于保护主义经济学者、现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的策略报告《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 在该理论框架下,美国的经济危机根源被归结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由于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导致美元被高估,进而使美国出口商品更昂贵,破坏国内制造业,引发去工业化。米兰认为,被视为特权的储备货币地位已成不可持续的负担,使华尔街富裕起来的同时,掏空了美国的传统制造业能力。 因此,关税政策成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的核心杠杆。它既能增加财政收入,弥补国内减税缺口;又能倒逼贸易伙伴让步,并通过“货币抵消”降低通胀影响。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希望借此迫使大公司将业务和投资迁回美国本土,实现制造业回流。

0 阅读:1
金旋你好的

金旋你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