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美国华裔超500万,比印度裔多一倍还多,但论抱团成事的本事,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就说开餐馆这事儿,简直是华人内耗的活靶子。 洛杉矶唐人街有条小街,早年有家粤菜馆靠烧腊火了,老板刚把攒下的钱换了新灶,半年内斜对面就冒出来两家同款烧腊店。 一家是他远房表弟开的,直接把叉烧卖便宜两块,还偷偷跟熟客说老店的肉不新鲜;另一家更绝,老板是同个老家的,干脆贴出“正宗祖传配方”,暗地里挖走老店的厨师。 不到一年,三家店都陷入低价战,老店老板气得当众跟表弟吵翻,最后两家关门大吉,剩下的那家也只能靠老主顾勉强糊口。 这种戏码在纽约、旧金山的唐人街轮番上演,反观印度餐馆,只要一条街开了家成功的咖喱店,老板会主动帮老乡找店面、介绍供应商,甚至共享外卖渠道,硬是把“印度美食街”做成了品牌。 职场上的内耗更隐蔽也更致命。硅谷科技公司里,华人工程师占比不低,但晋升到高管的寥寥无几,反倒是占美国人口仅1%的印度裔,出了微软、谷歌、IBM等一众巨头CEO。 有老工程师私下说,华人开会时总爱藏着掖着,生怕同事学走自己的技术,遇到晋升机会还会暗地里拆台。 之前谷歌有个AI项目组,两个华人资深工程师为了争夺组长位置,一个偷偷向领导打小报告说对方代码有漏洞,一个则把关键数据改了小数点,最后项目延期,两人都没升职,反倒让一个印度裔同事捡了便宜。 印度裔就不一样,微软CEO纳德拉刚上任,就提拔了好几个印度老乡当部门主管,这些人又抱团引进更多印度人才,形成了稳固的人脉网络。 数据显示,硅谷科技工作者中印度裔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他们靠着互相提携,硬生生在科技圈站稳了脚跟。 遇事隐忍的毛病更是让华人吃了大亏,等于主动放弃了争取权益的机会。 1982年那个叫陈果仁的华裔,在底特律被两个白人误认为日本人打死,凶手最后只罚了3000美元,连牢都没坐。 当时华人社区大多选择沉默,还是杰西·杰克逊等非裔民权人士站出来,带着华裔上街抗议。几十年后弗洛伊德事件爆发,耶鲁有个华裔女生写公开信骂华人社区冷漠,说父母辈总教育她“少管黑人的事”,结果自己却被人骂“吃蝙蝠的人”。 这种沉默到了关键时刻就是致命伤,“中国行动计划”实施那几年,近90%被指控的都是华裔,28起诉讼里只成了8起,明明大多是冤假错案,却没多少人抱团反抗,反倒有几千名华人科学家吓得离开美国,被人戏称“新出埃及记”。 反观非裔,从马丁·路德·金到现在的民权运动,从来都是抱团发声,就算是日常被歧视,也会集体向公司或政府施压,反倒争取到不少权益。 最核心的还是政治势力太弱,等于没了靠山。美国国会里,华裔议员两只手都数得过来,而印度裔、非裔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团体。 2023年佛州通过法案,禁止华人买房、不让中国学子留校工作,这种明显的歧视法案,华人抗议时才凑了几百人,还是靠赵美心等少数亚裔议员撑场面。 而印度裔光是靠硅谷高管们的游说,就能让特朗普政府提高H-1B签证费用的政策迟迟落地不了。 更别说投票率了,华人常年比非裔低20多个百分点,连印度裔都比不上,政客自然懒得关注华人的诉求。 去年有个州要削减亚裔学区的教育经费,华人还在微信群里争论要不要抗议,印度裔已经组织了上千人去州议会请愿,最后经费一分没减。 没有政治保护,再加上内耗把资源拆得七零八落,精英后代自然很难维持优势。第一代移民靠拼体力脑力攒下家底,第二代却因为缺乏族群支持,职场上被排挤没人帮,遇到歧视不敢反抗,做生意被老乡抢生意,慢慢就被磨成了普通人。 印度裔二代能靠着父辈的人脉进大公司,非裔二代能借着民权运动争取到的政策福利上名校,华人二代只能单打独斗,就算天赋再好,也架不住群狼环伺。 19世纪来美国修铁路的华人劳工,后代大多还是普通蓝领,现在的精英移民要是改不了这些毛病,再过两代,恐怕还是逃不过同样的命运。 参考资料-中国经营报《印度裔CEO“称霸”硅谷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