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现在最大问题实际是当地居民的认同问题!印度从六十年代起,就开始搞移民,想着把自己人迁过去来改变人口结构,这招在别的地方或许管用,可到了藏南就不行了。 印度政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便陆续将大量本国民众迁入藏南,尤其是阿萨姆、阿鲁纳恰尔邦的居民。 这种操作在他们看来,逻辑简单粗暴:人多了,地就“稳”了。但这种靠“人口工程”来换认同的做法,放在藏南这块地方,效果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顺利,甚至可以说是踢到了铁板。 问题的根源,是文化和身份的断裂。藏南地区原本就是藏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园,这里的语言、宗教、风俗、信仰,乃至于对土地的归属感,根深蒂固。 你一个外来的移民,拿着补贴和政策住进来,建几栋楼、修几条路,甚至给点经济发展的小恩小惠,就想让人彻底改变对国家的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低估人性的傲慢。 认同不是靠搬家就能换的,尤其是在藏南这类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民族情感的地区。 印度政府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加大了对教育、宗教、语言等方面的“融合”力度,试图从下一代开始,慢慢改变当地人的身份认同。但这种“融合”在藏南,却遭遇了强烈的文化抵抗。 很多藏民依然坚持学习藏语,信仰藏传佛教,并且在心里始终把西藏、把中国当作真正的故乡。这种潜移默化的坚持,看似无声,却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是那些移民到藏南的印度人,也并非完全“安心”。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隔阂、资源的匮乏,以及长期以来与周边地区的边界紧张,使得这群新移民很难真正把这里当成归属。 表面上是印度在“开发边疆”,实际上却陷入了一个认同尴尬的深坑。你想让人留下来,人家却想着怎么走;你想让人认同自己,人家却在文化上不断回望曾经的归属。 所以说,藏南的问题,说到底不是表面上的土地争议,而是深层次的认同问题。而认同,是最难被强制的东西。 一个人可以被迫搬家,可以被迫改口说另一种语言,但你很难让他发自内心地认同一个他从未真正信服的政权。 中国在西藏的治理,一直是以尊重民族特点、保护宗教信仰、促进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普及、医疗提升、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同步推进,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这种治理逻辑,才是赢得认同的根本所在。 相比之下,印度在藏南搞的那一套,看起来是“国家意志”的强行注入,实则是一种短视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的透明化,当地民众对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他们看到的是西藏的发展、内地的繁荣、中国整体的稳定与进步,而对比之下,印度在藏南的治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这种对比,不需要宣传,老百姓用眼睛就能看出来。认同的缺失,往往正是在这种对比中变得更加清晰。 也正因如此,印度近年来在藏南的动作频频,既是试图弥补认同的缺口,也是对自身控制力底气不足的反应。但越是急于求成,越容易暴露问题。 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大国博弈格局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藏南的人心走向,不仅关乎一地的局势,更是影响中印边境稳定的关键变量。 所以,藏南现在最大的问题,的确是认同问题。印度想通过移民解决问题,结果却发现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因为人在这片土地上,活的不只是身体,更是文化、信仰和记忆。而这些东西,远比想象中顽强,也远比政策更有韧性。认同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尤其是在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