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馆长在北京接受采访时,他想要跟台湾的人说:如果你对大陆,中国大陆抱有敌意,那你看完九三之后,你会觉得瑟瑟发抖,你会觉得世界末日,那如果你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话。那你会觉得无比光荣,无比荣耀,无比安全。 台湾那位很有名的网络人物“馆长”,在北京接受了一次采访,聊到了他看“九三阅兵”的感受,这番话,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石头,激起了两极化的回响,也正好把情感和身份认同的关系摆在了台面上。 在他的那套说法里,“九三阅兵”展示的军备,与其说是物理武器,不如说成了一个情感探测器,它测试的不是别的,就是看的时候,心里把自己放在了哪个位置。 如果抱着一种敌对的心态去看,那看到的自然是让人“瑟瑟发抖”的威胁,感觉像是“世界末日”来了,可要是你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那看到的景象就完全不同了,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满满的安全感。 这逻辑就把一个客观的军事展示,变成了一道纯主观的心理测试题,你的感觉,直接定义了你的立场,这套话语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把宏大的安全问题,悄悄地转化成了一个非常个人的身份选择问题,安全感不再是人人都有的东西,而是成了有前提条件的“福利”。 “馆长”就直接问了,如果你身在台湾,又觉得自己是中国人,那你有什么好怕的?他进一步解释,大陆的武器不该被看作是威胁,而应该看作是保护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财产,也是“你的武器”。 这种逻辑下,安全感的边界被重新划定了,唯一的通行证就是“中国人”这个身份,接不接受这个身份,决定了你是被保护,还是被威慑,这种观点还延伸到行为准则上,批评某些人对外卑微、对内却强硬的“窝里横”心态,认为身份认同理应指导一个人的内外姿态。 如此一来,那些坚持“台独”想法的人,就被直接划归到了“不安全”的那一边,政治上的分歧,就这么被置换成了生存层面的焦虑。 顺着这条线索走下去,未来的图景也变得异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大陆的政策被解读成两面:一面是出于同胞情谊,暂时不动武的“善意和包容”。 另一面则是清晰的警告:任何“以武拒统”的尝试,都只会打破这份善意,最终引来武力解决,这是一条逻辑闭环,不管你主动响应和平统一的呼吁,还是被动面对武力威慑的后果,终点都被设定为“统一是大势所趋”。 这个选择题的选项,其实早就写好了,要么在“中国人”的身份里找到光荣与归属;要么,就只能生活在强大军事力量的阴影之下,难怪这套论述会被一些人奉为圭臬,评价为“精辟”且“一字千金”,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却又极具导向性的答案。 从一场阅兵的观后感出发,以身份认同为中枢,最终指向一个被限定了的未来,整条叙事链条清晰地告诉你: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安全,也决定了你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