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原浙大副校长郑强关于AI的警示,最近被亚马逊的一则裁员消息狠狠印证。 十月中旬那消息一爆出来,多少人都惊着了——全球一万多人的人力资源团队,说砍15%就砍,顶替他们的不是新人,竟是AI。 更讽刺的是,这些被裁的HR里,还有不少是过去负责给别人办离职、做优化的,现在轮到自己拿着裁员通知,这场景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亚马逊CEO发的内部邮件里说得明明白白,这不是普通的成本削减,是AI要彻底改变“人管人”的模式。 以前咱们觉得HR的工作得靠人情世故,筛简历、安排面试、算工资、处理员工矛盾,哪样离得开人? 可现在亚马逊的AI真就把这些活儿全接了:几万份简历扔过去,它几秒钟就筛完,还能查你公开的所有数据,预测你会不会跳槽、能不能融入团队;员工问个请假、报销的事儿,AI客服24小时在线,比人还快;连绩效分析都不用HR熬几周做报表了,AI实时就能算出哪个团队要出问题、谁可能要离职,跟能掐会算似的。你说这效率一上来,那些只干流程活儿的HR可不就没位置了? 这事儿刚好印证了郑强教授的话,他总说咱们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跟那些人少的国家不一样,咱们要是让AI把劳动力的饭碗都抢了,真不是小事。 可能有人觉得亚马逊是外国公司,跟咱们没关系?那可就错了,咱们国内的情况也早有苗头。 就说制造业吧,现在自动化率都到45%了,比五年前翻了两番,以前车间里密密麻麻的工人,现在好多岗位都换成了机器人,流水线上就剩几个工人盯着机器。 还有银行,以前排长队的柜台,现在全是自助机,大堂经理都比柜员多了。 郑强教授说AI是技术革命,这话太对了,但革命就有代价,首当其冲的就是普通劳动者。 世界经济论坛都预测了,到2030年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工作都得变样,被替代的岗位快上亿了。 这里面可不只是体力活,连以前觉得靠脑子吃饭的活儿都危险。就说平面设计,以前设计师熬几个通宵出方案,现在生成式AI几分钟就能出十好几张图;还有会计,以前算账、做报表得耗一整天,现在AI软件一键就能搞定,差错还比人少。 咱们身边好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AI已经悄悄站到了身后。 有人可能会说,机器换人不是新鲜事,以前汽车淘汰马车夫,不也催生出司机、汽修工吗? 这话没错,郑强教授也说关键看怎么应对,但咱们得明白,这次AI带来的冲击跟以前不一样。 以前的技术替代是慢慢的,人有时间学新本事,可AI发展太快了,几个月就更新一次,好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哪有那么多精力从头学? 就像亚马逊被裁的HR,他们干了十几年的流程工作,突然让他们去做AI设计、搞企业文化,哪那么容易? 咱们中国最特殊的就是人多,劳动力市场本来就挤,要是大量岗位被AI占了,没活儿干的人多了,社会能安稳吗? 郑强教授的担心真不是危言耸听,你看现在好多年轻人找工作都难,要是再加上被AI替代的中年人,就业压力得多大?不过也不是说一点办法没有,国内已经有地方在做尝试了。 其实AI不是要把人彻底赶出局,而是要把人从重复的活儿里解放出来,去干那些机器干不了的,就像亚马逊虽然裁了HR,但也在招搞企业文化、做员工沟通的人,因为AI能发现谁要离职,却没法跟人谈心、解决矛盾;AI能筛出技能最好的人,却看不出这人跟团队合不合得来。 郑强教授说“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让AI给你打工”,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现在AI相关的岗位缺口大得很,算法工程师年薪都能上百万,就算不做技术,学用AI工具也行,比如护士用AI查病历、老师用AI备课,反而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教育部现在要在中小学普及AI教育,就是怕以后的孩子跟不上。咱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虽然学新技术难,但也不能坐以待毙。 就像以前学用智能手机一样,慢慢摸索总能学会点基础的。其实郑强教授的警示,说到底不是让咱们抵制AI,而是提醒咱们得提前准备。技术发展挡不住,但怎么让这么多劳动力不被“废”掉,这才是最该琢磨的事儿。 亚马逊的裁员就是给咱们敲了个响钟,它告诉你:不管是坐办公室的白领,还是车间里的工人,只要你的工作是重复的、能按流程走的,就可能被AI盯上。 但咱们也别慌,中国这么大,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得有人帮着那些被替代的人转岗,企业别光顾着省钱裁人,也得想想员工的出路,政府多搞点培训,咱们自己也主动学新东西。 这样一来,AI才能帮咱们做事,而不是抢咱们的饭碗,郑强教授担心的社会混乱,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说到底,AI是工具,怎么用它,决定权还在咱们手里,但前提是得看清它的厉害,早做准备,这才是最实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