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片酬全部捐了。 于和伟饰演吴石, 片酬是1200万, 但于和伟分文未取, 已通过非公开方式, 捐给了烈士纪念馆。 于和伟在《沉默的荣耀》中饰演的吴石,一身正气,义薄云天 这份捐款直到纪念馆公示才被外界知晓,在此之前没有通稿,没有宣传,连剧组同事都未曾听闻。 于和伟进组前就带着鲜花去福田公墓祭拜吴石烈士,对着墓碑轻声说:“您的名字,今天有人记得”。他说塑造这个角色先要找到真实的根,为此翻遍了吴石的遗书、审讯记录,那些文字里藏着的信仰让他震撼不已。 吴石本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却在解放战争时期主动向我党靠拢,成了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密使一号”。 1949年解放军强渡长江前,他送出的国民党长江布防图,细致到团一级的部队番号,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撑。当年有人劝他留在大陆,他却坚持赴台继续潜伏,直言“为人民做的事太少”。 195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后,他在狱中遭受酷刑,一只眼睛被折磨失明,始终未泄露半分秘密,临刑前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这样的人物,让于和伟觉得任何表演技巧都显苍白,只能靠真心去贴近。 于和伟对英雄的敬畏,刻在骨子里,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3岁丧父的他,是母亲靠卖红薯、大姐用奶水拉扯大的。 中考两次失利后,他想考艺术院校,却凑不齐补课费,是吴老师从工资里扣钱帮他垫付。后来考上戏,几千块学费难住全家,又是大姐卖掉家里唯一的钢琴,凑出费用送他入学。 这些恩情他记了一辈子,成名后在沈阳买了八套房,全写了八个哥姐的名字,那栋楼被邻居叫做“报恩楼”。 这份感恩早已化作他待人处事的底色。他把片酬的60%留给家人,20%用于设立艺术奖学金,自己只留20%。武汉疫情时,他悄悄捐出20万,手写祝福为大家加油。 回老家从没有明星架子,会帮哥哥看包子铺,拿包子装袋的动作熟练自然,除夕还会楼上楼下跑着陪每家哥姐吃饺子。恩师在世时,他常带着简单礼品去探望,在老师面前还是那个会撒娇的孩子。 在流量当道的圈子里,有人为片酬撕番,有人靠炒作出圈,于和伟却用行动划出清晰界限。 演吴石时,他闭关一周谢绝社交,三分钟无台词戏里,单靠松领带的动作、颤抖的手指就演活了角色内心的崩塌。 从《觉醒年代》的陈独秀到《军师联盟》的曹操,他从跑龙套到叔圈顶流,从不用颜值吸睛,却靠“灵魂附体”的演技让莫言直呼“想见真人”。《人民日报》三天四次点赞他,说他“不用喊口号,光眼神就装得下家国情怀”。 1200万捐款对他而言,不是刻意为之的“善举”,更像是与角色的对话,是对英雄的回应。吴石烈士用生命守护信仰,于和伟用真诚传递精神,让更多人知道那些“沉默”的英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远比片酬数字更有分量。 真正的偶像从不是活在热搜里,而是守得住本心,配得上敬意。于和伟用一个个扎实的角色、一次次低调的付出证明,演员的价值从不在片酬多少,而在是否能让观众透过角色看见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