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高于资本逻辑:中国为何能办成美国不敢想的大事

阿皮历史库 2025-10-29 10:46:46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美国社会从根上就信奉资本逐利的规则,私人资本主导了大部分经济和社会事务,连政府项目都习惯外包给私营企业,想让他们做不赚钱的事,比登天还难。     就拿美国的基建来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给本国基建的评级常年在C级徘徊,雨洪管理、交通这些关键领域甚至只有D级。     其39%的主要道路状态堪忧,近一半桥梁要么老化要么有结构性缺陷,纽约的地铁信号系统还用着上世纪30年代的技术,遇到暴雨就被淹,改造需要几百亿美元却年年缺钱。     不是美国没技术没资金,而是没人愿意做这种短期看不到回报的事。     加州高铁项目喊了十几年,预算从330亿美元涨到1350亿美元,轨道都没铺好就被特朗普政府撤回了联邦资金,因为私营企业觉得投入太大周期太长,党争又让政策来回摇摆,最后只能烂尾。     反观中国,西部很多高铁线路刚开通时客流量不足,运营初期肯定是亏损的,但国家还是坚持修。     因为这些线路能打通偏远地区的交通命脉,带动当地资源开发和人员流动,短期看没赚钱,长期却让西部省份融入全国发展大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和民族团结,这种算大账、算长远账的思维,在美国是很难被理解的。     再看脱贫攻坚这件事,放在美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工程。     中国把脱贫当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中央财政多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数千亿元,还动员了近百万干部驻村帮扶,80多万人进村入户摸清贫困底数,建立起精准的扶贫体系。     很多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发展产业难度大,投入的扶贫资金短期内根本看不到经济回报,甚至有些生态保护区的扶贫项目,核心是让群众放弃砍伐、放牧等生计,转而从事生态保护工作,这在资本眼里完全是“亏本买卖”。     但中国就是咬牙坚持下来了,不仅让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在过渡期投入8500多亿元衔接乡村振兴,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出了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这种投入不是为了某个群体赚钱,而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国家根基更稳固,这种“不计一时得失”的格局,美国的资本逻辑根本无法支撑。     美国也有贫困问题,但他们的扶贫更多依赖福利救济,缺乏系统性的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投入,因为没有资本愿意去贫困地区做长期投入,结果就是贫困问题越积越重,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     美国的问题恰恰在于,过度依赖资本逐利的逻辑,导致整个社会缺乏长远规划和集体行动能力。     大型基建项目因为没人愿意长期投入而搁置,关键技术领域因为短期回报不足而出现短板,遇到重大危机时因为资本要保利润而难以形成合力。     鲁比奥的感慨,其实是看到了美国的短板和中国的优势,但他却又无能为力。     中国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低价竞争或者牺牲经济利益,而是来自于“国家利益至上”的共识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来自于每一个中国人为了国家强大愿意付出的努力。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