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没觉察到,全球科技圈出现两大新变化,信号极其强烈! 这两大变化,不仅正在改写科技竞争的规则,更可能决定未来三十年,谁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话语权。 过去我们谈科技竞争,言必称芯片、算法、软件。 但现在,一个更底层的共识正在形成:没有电,一切算法都是空中楼阁。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AI的“电瘾”将吞噬全球数据中心35%到50%的电力,相当于日本全国的用电量。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全球电力增长的十分之一,都将用来“喂养”AI。 电力,已成为比算力更稀缺的战略资源,中美两国心照不宣,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同一种能源——核能。 美国科技巨头已集体“拥抱原子能”。 亚马逊正自建小型核反应堆,谷歌则联手Kairos Power计划建造七座核反应堆。 他们很清楚,没有稳定、巨量的清洁能源,AI的宏图伟业不过是纸上谈兵。 中国同样在核电上全力冲刺。 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占全球42%,位居世界第一,这场AI竞赛的下半场,胜负手很可能不在硅谷的实验室,而在谁先突破能源瓶颈。 核电,就是这场终极博弈的新高地。 中国独有的“国民共进”模式开始发力,这可能是我们对抗美国科技霸权的独特优势。 2024年8月,国务院核准的五个核电项目中,民企参股比例首次提高到10%。 比如万向集团入股了浙江金七门项目。而在设备领域,民企入局更早,西子洁能自1998年就为重大核电工程提供关键设备,今年8月更成立了独立核能子公司,向第四代核技术和可控核聚变进军。 这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在关乎国运的终极竞赛中,中国正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与民营经济的活力、效率相结合。 相较于美国企业各自为战,中国的“国家队+民营队”混合编队,或许能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美国会坐视我们追赶吗?现实是,美国虽有心“核能复兴”,却已力不从心。 《纽约时报》直言不讳:在核能领域,美国已被中国拉开10到15年的差距。 这是一个“美国发明、中国做大”的经典剧本再次上演,自2013年以来,美国仅新建了两座反应堆,而中国建成了13座,还有33座正在建设。 美国重启一座旧核电站的时间,够中国新建一座。 特朗普政府虽将核电提升到国家安全高度,设定了2050年装机容量翻两番的宏大目标,但阻碍重重。 审批流程冗长只是表象,核心难题是钱——建一座核反应堆需要100亿美元,而且美国严重缺乏配套的产业链和专业人才。 反观中国,我们不仅建造速度全球领先(5-6年一座),安全运营记录更是连续9年世界第一。全球满分核电机组中,超过43%来自中国。 我们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已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成功出口到巴基斯坦、英国等国。 当然,前路绝非一片坦途,国内对核电安全的担忧始终存在,国际上面临着俄罗斯的技术输出竞争和美国的资源封锁风险。 核废料处理问题更是全球性难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 这场核电竞赛,表面是装机量的数字游戏,底层是国运的豪赌,它争的是AI时代的能源底牌,是未来产业的主导权,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命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