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演员、晚上间谍,隐姓埋名75年,95岁的“姜子牙”传奇一生。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演员蓝天野的一生就在诠释这句话,他的一生不仅在戏里演戏,在生活中也在演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2021年6月,在人民大会堂中,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年人,站在台上,双手领取“七一勋章”,网友直呼这个人也太像姜子牙了。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气氛庄重。 那天,中共中央首次颁发“七一勋章”,29位获奖者陆续走上领奖台。 掌声一阵接一阵,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神态平和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蓝天野——观众们最熟悉的“姜子牙”,电视剧《封神榜》里那个沉稳睿智的老相士。 舞台灯光打在他脸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 他的神情依旧平静,不似舞台上的演员那般张扬,更多的是一种经历风霜后的淡然。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观众称作“老戏骨”的艺术家,在年轻时并不仅仅是一名演员。 蓝天野原名王润森,老家在河北饶阳县,一个不大的县城。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父母做点小生意,生活算不上富裕,但也衣食无忧。 他1927年5月3日出生,没多久,全家搬到了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那时候的北平戏曲氛围很浓,京剧园子一家挨着一家,街头巷尾都能听到锣鼓声。母亲爱听戏,经常带着他去戏园子凑热闹。 耳濡目染之下,小王润森对艺术也生出兴趣,不过他喜欢的不是唱戏,而是那些五颜六色的脸谱。每次看完戏回家,他就拿起笔照着画。 家里人看他有天分,也没拦着,还给他买了纸笔支持他练画。上小学、中学时,他的文化课成绩一般,但画画一拿起笔就像变了个人,临摹得有模有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打进北平。他那年才十岁,却亲眼看见街上乱成一团,百姓四处逃命。短短几个月,他的父亲和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一下子塌了半边天。 生活变得艰难,母亲咬牙支撑着家庭,他也没放弃学业,白天上学,放学后帮着干点小活补贴家用。 1944年,他考进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油画。那时候学校在东城,家在西城,他每天要走十多里地去上课,背着画具,风吹日晒。 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李苦禅、许麟庐这样的名家。他学得认真,进步也快。 在学校,他认识了苏民——后来著名演员濮存昕的父亲。两人聊得投机,苏民带他看话剧,还拉他一起上台帮忙。那时正值抗战后期,学生中流行用话剧宣传抗日救国,许多剧团都暗中受共产党影响。苏民所在的“沙龙剧团”就是一个进步团体,王润森也因此接触到了更多地下工作者。 1945年,日本投降,北平又被国民党接管,社会仍旧混乱。蓝天野的三姐王蕴华从解放区回来,用假名“石梅”,实际上是一名共产党员。王家成了党的联络点。 她带回来一台短波收音机,每天晚上收听解放区的广播,再把重要信息抄下来。 王润森帮着记录消息,用雕版刻印成传单,在学校和街头散发。他做事细致,不出差错。后来,他干脆当起了联络员,骑着自行车往西山方向给解放区送物资、传文件。那时候沿途有不少国民党哨卡,他得绕小路走,常常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来。 运的有时是药品,有时是密信,每一趟都得冒风险。 他干得稳当,慢慢赢得了组织的信任。 在学校剧团里,他利用演出机会发展同志。白天排戏,晚上和几个可靠的同学谈理想、谈信念。没多久,剧团里有几个人在他的带动下入了党。 剧团演的多是进步话剧,比如《孔雀胆》《大雷雨》,表面上是艺术演出,实际上是在宣传抗争和人性觉醒。他一边演戏,一边留意各方动向,把情报传给组织。 从那以后,他用“蓝天野”这个名字生活、工作、演戏。 党员身份一直是秘密,直到2021年,他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才第一次对外公开——他是一名有着七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 蓝天野从不炫耀自己当年的地下经历,也不喜欢别人把他称作“英雄”。他说得很平淡:“那时候谁都不觉得自己在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是想让国家好一点,日子能安稳一点。”对他来说,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日子,早已成了岁月的一部分,被他悄悄藏进记忆深处。 后来别人问起那段经历,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候干啥都不容易,干点正经事也算值。”他更愿意谈的是舞台、艺术,还有那些跟他一起演戏、做事的人。在他看来,演员要真诚、要踏实,观众的掌声才是真本事。 几十年来,蓝天野把最惊险的岁月,藏进了最平静的表演里。 无论是《茶馆》里的秦二爷,还是《封神榜》里的姜子牙,他的每一个角色都带着一种沉稳和厚重,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力量。别人看他是“戏骨”,他却说:“我不过是个演员,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