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促成抗日大局,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 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坚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可一到南京他就失去了自由,被以“严加管束”的名义软禁起来。 当时报纸上满是“审判张逆”的论调,连他的东北军旧部都觉得他凶多吉少,毕竟同为事变发动者的杨虎城,后来遭到了秘密处决。 远在上海的于凤至得知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天就收拾行李赶往南京。 她是张学良的原配妻子,也是张作霖亲自挑选的“女秀才”,不仅知书达理,还在东北期间创办学堂收留贫苦子弟,攒下了不少人脉和声望。 可到了南京,她连张学良的面都见不到,只能住在旅馆里四处托关系。 她提着东北特产拜访宋子文,放下名门闺秀的身段恳请对方帮忙;她知道蒋介石信基督教,就天天去教堂祷告,还托人给宋美龄送去东北貂皮围巾,借着两人的旧情寻求转机。 1937年1月,国民党元老李烈钧主持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最终判了他十年徒刑。 于凤至得知后,直接闯到李烈钧家中,手里攥着张学良写给蒋介石的认错信,反复强调如果真的关押张学良,群情激愤的东北军可能会出乱子。 李烈钧看着眼前这位眼圈发黑、声音沙哑的女人,又想到当时复杂的局势,最终同意把信件转交给蒋介石。 虽然判决没有撤销,但张学良的刑罚变成了长期软禁,相当于保住了一条命。 接下来的几年里,于凤至一直陪在张学良身边,跟着他被辗转关押到多个地方。 那些日子里,他们没有佣人伺候,只能自己学着做饭、打扫卫生,曾经的贵公子和大小姐,在囚禁生活中慢慢磨出了生活气息。 可命运对这个坚韧的女人并不宽容,1940年,于凤至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必须远赴美国治疗。 临走前,她满心牵挂的还是张学良,特意联系了赵一荻,恳请她代替自己照顾张学良的生活。 她还拉着宋美龄的手反复托付,希望对方能继续关照张学良。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分离。 在美治疗期间,于凤至没有停下营救张学良的脚步。 她从零开始学习炒股、投资房地产,后来在美国商界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了让资本家都佩服的女商人。 她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张学良的“救命物资”,药品、生活用品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囚禁地,既解决了张学良的实际困难,也变相告诉外界,他并非孤立无援,背后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没人敢轻易动他。 除了经济支持,于凤至还积极奔走于美国华侨和政界人士之间,公开张学良的遭遇,用国际舆论给蒋介石施压。 她还聘请顶尖律师,不断打“张学良自由案”,让这件事始终保持曝光度。 可就在她的努力逐渐见效时,一个难题摆在了她面前。 蒋介石抓住张学良的基督教信仰,提出他只能保留一位妻子,试图以此切断于凤至的海外营救渠道。 同时,“张夫人”的身份也让于凤至的行动处处受限,甚至可能连累张学良。 为了保住张学良的安全,于凤至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同意离婚。 当张学良收到离婚协议时,当场痛哭流涕,他比谁都清楚,这位自己一直称作“大姐”的女人,是用后半生的孤寂和名分,换来了他的平安。 离婚后的于凤至没有怨恨,依然在美国为张学良的自由奔走,她买下两套房产,按照记忆中东北老家的模样装修,坚信总有一天能和张学良团聚。 1990年,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可此时,于凤至已经在三年前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