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马上就要进口美豆了,值得关注的是,一向以“质优价高”著称的美国大豆,报价

如梦菲记 2025-10-30 14:54:04

11月份马上就要进口美豆了,值得关注的是,一向以“质优价高”著称的美国大豆,报价居然比阿根廷的还要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1月份马上就要进口美豆了,值得关注的是,一向以“质优价高”著称的美国大豆,报价居然比阿根廷的还要低,这个反常现象背后,其实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深层变化。   先说说美国大豆为什么会降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库存实在太多了,今年美国大豆期末库存预计能达到3.8亿蒲式耳,这是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   更麻烦的是,前几个月美豆对华出口一直疲软,净销售量连续创下年度新低,仓库里的豆子越堆越多,现在收割季又快结束了,新豆子马上要下来,旧库存不赶紧清理就更没机会了。   美国贸易商为了回笼资金,只能咬牙降价,有些出口商的利润已经压缩到每吨只赚20块人民币,完全是在靠走量维持运转。   美国大豆还有个优势是物流成本低,从爱荷华州的农场运到港口,全程不到35美元一吨,这得益于他们完善的内陆河网和铁路系统,相比之下,巴西要55美元,阿根廷更是高达70美元。   这部分省下来的钱,就成了降价的底气,但说到底,美国贸易商也是被逼急了,去年同期对华出口还算正常,今年前八个月直接暴跌80%,豆农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化肥和设备成本还在涨,现金流眼看就要断了。   反过来看阿根廷这边,情况完全不同,他们的大豆涨价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天灾,潘帕斯草原已经连续三年干旱,拉尼娜现象让土地裂出了大缝,单产从原来的3.7吨每公顷掉到了3.1吨,直接减产16%。   另一方面是货币贬值太厉害,阿根廷比索的通胀率高达65%,官方汇率是1美元兑350比索,黑市甚至到了1050比索。   农民卖豆子拿到手的比索,可能当天就贬值20%,所以大家宁愿把豆子囤在仓库里当硬通货,也不愿意低价抛售。   阿根廷政府9月份倒是想过办法,临时取消了26%的出口税,理论上每吨大豆能降123.7美元的成本。   但这个政策只维持到10月31日或者出口额满70亿美元就结束,现在额度已经用完了,出口税一恢复,成本又涨回去了。   更关键的是,阿根廷80%的大豆都要用来压榨成豆粕和豆油出口,这是他们的支柱产业,国内加工厂本来就缺原料,之前设备闲置率都涨到31%了,现在好不容易有豆子,肯定得优先保证国内加工。   能拿出来直接出口的大豆数量本来就有限,就算减税省了成本,也没办法像美豆那样大量低价出货。   这种价格倒挂对中国来说其实是个机会,中国每年对大豆的需求量巨大,不管是榨油还是做饲料都离不开进口,10月份中国进口了510万吨大豆,其中美国占了65%,阿根廷只剩3%。   华东地区的油厂已经订了好几船美湾的大豆,因为完税成本比阿根廷低150块钱一吨,这个差价足够让豆粕价格从4800元降到4100元,下游的饲料厂和养殖户都能跟着受益。   但这也不是简单的捡便宜,中国的采购策略一直很谨慎,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9月份从巴西和阿根廷多买了一些,11月趁着美豆低价窗口期再补货,这样既能拿到好价格,又能分散风险。   巴西那边运输时间已经从45天缩短到32天,物流成本降了15%,阿根廷有30%的大豆可以用人民币结算,省去了汇率波动的风险。   美豆虽然便宜,但万一中美之间出点什么变数,加征关税能让每吨成本再涨30美元,这种不确定性必须考虑进去。   说到底,大豆市场的波动反映的是全球供需格局在调整,美国靠库存和低物流成本压价,阿根廷被干旱和货币贬值拖累,巴西则预计明年产量能到1.78亿吨。   这些变化最终都会传导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豆浆、食用油、肉类的价格里,都藏着天气、运费和政策的影响。   中国手里握着8亿吨粮食储备,还在推广用菜籽粕替代豆粕的技术,就是为了在这场全球博弈中把饭碗端稳,美豆报价再低,也只是眼前的实惠,真正重要的是长期的粮食安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2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