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日本最管用的一招,是玩起了“曲线出口”的把戏,说白了就是给海鲜换个 “身份” 再卖。 福岛产的扇贝不能直接运到美国,就先装船送到越南的加工厂,在那里剥壳取肉,和当地海鲜混在一起加工成冷冻贝柱,再贴上 “越南产” 的标签报关出口。 美国海关查的是最终加工地,哪有精力追溯每块贝柱的原始来源,这就给日本海鲜开了方便之门。 东南亚成了主要的 “中转站”,泰国、马来西亚的加工厂都接了不少这类订单,虽然当地海关把抽检量翻了倍,还是防不住这种 “狸猫换太子” 的操作。 这招能成,还得靠政策上的 “助攻”,日本和美国刚签了新贸易协议,把海鲜关税压到了十五个点,比越南、菲律宾这些竞争对手都低。 美国本是日本第二大海鲜市场,之前因为关税要涨,出口一直发愁,现在关税降了,加上转口来的 “贴牌海鲜”,价格优势一下就显出来了。 主营扇贝出口的日本公司股价都跟着涨了不少,日元汇率走强又帮企业省了燃料成本,里外里算下来,出口的动力自然足了。 更关键的是,日本抓准了 “检测数据” 这个突破口,之前各国骂得凶,核心是不信日本自己给的数据。 后来中国派出独立专家组去福岛海域采样,检测结果显示几种关键放射性物质没超标。 虽然科学家反复提醒,长期累积效应还得观察,但这个数据还是给了不少国家台阶下。 中国有条件恢复了部分地区的进口,虽然排除了福岛周边,但这一松动就带动了其他国家的态度转变。 日本趁机在国际上造势,说核水比自来水还安全,把短期检测结果当成了 “免罪金牌”。 至于大家还在吃海鲜,其实是个认知误区,中国本土的海鲜供应早就接上了,新疆的盐碱滩都搞起了海鲜陆养,每天能出几十吨货,根本不用依赖进口。 就算有日料店卖进口海鲜,也大多是来自北海道等非排海核心区,或者干脆是国产海鲜冒充的。 真正在吃日本核污染风险区海鲜的,主要是对检测标准宽松的国家,加上转口贸易掩盖了来源,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 日本自己也没闲着,在国内砸钱稳住基本盘,东电公司拿出几十亿日元补贴渔民,便利店搞起 “福岛海鲜特辑”,买生鱼片送酱油。 电视里天天播宣传短片,反复说处理后的核水多安全,可这套 “组合拳” 看着热闹,其实全是表面功夫。 日本的 “另辟蹊径” 不过是钻了供应链和信息差的空子,根本没解决核污染的根本问题。 海鲜出口回暖更像是暂时的市场博弈结果,不是真的打消了全球顾虑。 大家照样吃海鲜,是因为有更安全的选择,而不是忘了核水排海的隐患,这层窗户纸,只要一次检测异常,随时可能被戳破。 参考资料:环球网《上海还能买到日本产海鲜?知名超市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