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宣布了 10月31日,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这些原料会先在马来西亚加工,再运往日本,这是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这类关键重稀土。(环球网) 在此之前日本 80% 以上的镝和铽都得从中国买。这俩宝贝可不是普通原料,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离了它转不起来,高精尖军工的核心部件少了它没发造,说白了就是日本高端制造的 “命根子”。 中国 10 月刚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日本就火速官宣新渠道,这反应快得像提前踩了油门。可这条看似救命的供应链,藏满了摆不上台面的坑。 所谓的 “西方稀土联盟”,其实是个拼拼凑凑的草台班子。澳大利亚出矿石,马来西亚搞分离,日本来接盘,美国在背后出钱。可核心的分离环节,全靠中国的技术撑着。 负责加工的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说是中国之外唯一能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实则用的是中国淘汰的旧设备。核心的离心萃取机,清一色从中国江苏金凯公司买的,效率比中国最新款低了 25%。 而有意思的是,这家工厂能搞定分离技术,全靠 2024 年底挖来的中国工程师团队,把中国赣州的工艺原封不动搬了过去,才勉强把分离效率提上来。 日本为了这点原料,花了血本。莱纳斯产的重稀土纯度才 99.95%,比中国主流的 99.999% 差了两个档次,根本达不到 F-35 战机发动机的使用标准。 成本更是离谱,中国生产一公斤只要 4 到 7 美元,莱纳斯得花 10 到 15 美元。再加上澳洲挖矿、马来西亚加工、日本收货的三段物流,多绕了 8000 公里路,到岸价直接比从中国进口贵了 30% 以上,一年光多花的钱就有 8000 万美元。 还有环保问题。莱纳斯工厂的放射性废料处理,常年被当地居民抗议。废水处理要花 1.2 亿澳元,碱的消耗量是中国工厂的两倍,买水的成本更是中国包头的 10 倍。 后来想把污染工序迁回澳大利亚,又撞上更严的环保标准,设备升级的钱直接超了预算 3 倍。 日本本想搞多点布局分散风险,结果越搞越被动。之前跟越南、坦桑尼亚签的合作协议,至今没见多大水花。 坦桑尼亚的稀土矿,光修一条从矿山到港口的公路就得多花 2 亿美元,运输成本是从中国缅甸进口的 3 倍。而且这些地方产的稀土纯度低,还得二次加工,成本又往上飙了一截。 就在日本为原料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早就悄悄换了赛道。2024 年中国回收稀土的占比已经达到 30%,预计 2030 年能冲到 50% 以上。 包头投产的全球首条 “城市矿山” 回收线,从废弃手机里提炼的稀土,纯度能达到 99.999%,跟新开采的没差别,完全能满足高端制造的需求。 关键的是,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根本没法复制。从稀土开采、分离提纯,到永磁材料制造,再到终端应用适配,中国一套流程走下来只要 15 天,而莱纳斯光分离环节就需要 3 个月。 全球 76% 的稀土核心专利都在中国手里,26 种关键生产设备、5 类核心辅料都被纳入管制,西方想绕都绕不开。 中国 10 月的出口管制,早就不是简单卡原料,而是精准锁死了技术和成分。只要境外工厂用了中国的技术、设备,哪怕产品里含 0.1% 以上的中国稀土,再出口都得经过中方审批。这一下,莱纳斯工厂就算产出再多产品,也逃不开管制的手心。 日本这场轰轰烈烈的 “突围”,说到底就是一场成本高昂的自欺欺人。西方想靠资本拼凑供应链,却忘了稀土产业的核心是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生态。没有这些沉淀,再花哨的联盟也只是空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