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中欧班列停运,是因为波兰关闭了边境,现在又来了 当地时间10月30日,波兰政府表示,波兰波德拉谢省与白俄罗斯边境口岸原本计划于11月初开放,但为了支持立陶宛,波兰决定把边境口岸的开放时间推迟到11月中旬。 10 月 29 日,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突然关上了和白俄罗斯的边境大门。给出的理由听着都离谱:最近天上老有挂着烟草的气球飘过,怀疑是走私,这是 “混合攻击”,得赶紧关边境防着。 就这么个听起来像玩笑的由头,直接让 140 多架航班延误,两万多旅客堵在路上进退两难。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都忍不住吐槽,走私这点事,坐下来好好谈就能解决,犯得着把边境一堵了之吗?可立陶宛压根没听,铁了心要借题发挥。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气球就是个借口。 自从北约东扩后,立陶宛就一直紧绷着神经,总觉得自己离俄白联盟最近,安全没保障。加上之前俄白联合军演,更是让它坐立难安。这次借着 “气球风波” 关闭边境,说白了就是想制造点 “外部威胁”,让北约盟友更重视自己,把关系绑得更紧。 可让人看不懂的是波兰,直接跟着立陶宛 “跟风”。10 月 30 日,波兰政府一句话,就把原计划 11 月初开放的波德拉谢省边境口岸,推迟到了 11 月中旬。问起原因,就一句话:为了支持立陶宛,我们同步收紧管控。 波兰这么干,可不是单纯 “讲义气”。作为和白俄罗斯接壤的大国,它今年已经拦了快 2.5 万起非法越境事件,早就被移民问题搞得头大。 之前还在波德边境部署了 700 名士兵,设了 50 个检查点,把管控措施延长到 2026 年。这次推迟开放边境,波兰是一箭双雕:既向北约表了忠心,又能在国内赚足 “护国安民” 的口碑。 可最倒霉的,还是中欧班列和跑运输的司机、货主们。 9 月初的时候,波兰就因为俄白军演关过一次边境,把 300 多列中欧班列堵在马拉舍维奇枢纽,那可是北线进欧洲的 “总开关”,九成班列都得从这过。 现在好了,刚缓过来没多久,边境又要推迟开放。班列上拉的可不是空箱子,有新疆的新梅、云贵高原的菌菇,这些生鲜货等着保鲜运输;有挖掘机、铣刨机这些 “大块头” 机械,等着运到欧洲工地; 义乌做圣诞用品的商家更着急,本来指望 10 月底前运完货,现在只能转海运,能不能赶在圣诞前到货都悬,违约赔钱几乎是板上钉钉。 德国的汽车厂也跟着遭殃,三成多的零部件都走这条线,传感器、电池模块这些精贵东西禁不起耽误,被逼得只能选空运,成本一下涨了八倍,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但市场的反应,可比政客们快多了。你这边堵着不让过,大家早就找好新路子了。 现在中欧班列的南线越来越火,从中国西安、成都出发,经新疆出境,穿哈萨克斯坦、跨里海,再经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进土耳其,最后到欧洲。 这条线虽然运费比北线高 25%,但准时率能达到 100%,比北线的 73.4% 靠谱多了。有家深圳电子企业老板说得实在:“多花 3 天总比货卡在边境赔违约金强。” 今年 1 到 8 月,南线班列的运量直接飙升了 127%,占比从去年的 18% 涨到了 31%。哈萨克斯坦还计划到 2030 年,把跨里海运输的年运量从 450 万吨提到 1000 万吨,就是想躲开这些地缘风险。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 “用脚投票”,30% 的德国企业已经把对华贸易路线从北线改成了南线。 波兰和立陶宛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自己正在亲手砸掉饭碗。 波兰本来能靠着过境贸易赚不少钱,中欧班列每年带着五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可这么频繁关边境、改开放时间,谁还敢把货走这儿?马拉舍维奇枢纽的工作人员都发现,现在的列车数量比高峰时少了很多,往日的热闹劲儿不见了。 说到底,这场由气球引发的边境闹剧,就是把贸易通道当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可贸易这事,最讲究稳定畅通。你今天因为气球关边境,明天因为军演堵班列,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是在消耗大家的信任。毕竟稳定才是物流的硬道理,没人愿意陪着赌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