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苦都给了能吃苦的人,世界不会因为你苦就把甜头让给你。 ---- 一、钱为什么流向“不缺钱的人” 1. 资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 当货币持续宽松,最先拿到廉价资金的是信用等级高的主体:大企业、高净值人群。他们用低息负债买稀缺资产(一线房产、龙头股权、比特币),坐等央行“放水”抬轿。 普通人靠月薪攒钱,跑不赢资产通胀,劳动所得被“隐形征税”。 2. 杠杆与风险的非对称 有钱人可以发企业债、做股票质押、家族信托,把杠杆做成“无追索权”;一旦风吹草动,央行“系统性重要”的牌子先救他们。 普通人刷信用卡、借消费贷,却是无限连带责任,一次失业就征信拉黑。 3. 信息、关系、规则的“圈层溢价” Pre-IPO份额、定增折扣、大宗交易、一级市场……每个环节都写着“合格投资者≥1000万”的门槛。 等散户在二级市场听到利好,人家早已把未来三年的增长折价套现。 ---- 二、苦为何流向“能吃苦的人” 1. “勤劳”被计价的方式变了 工业时代,多搬一袋砖多拿一份钱;数字时代,算法把任务切成颗粒度,按点击、时长、好评计费,边际收益趋近于零。 外卖骑手越努力,平台压缩的单均配送费越低,形成“内卷式降价”。 2. 风险上移,收益下移 快递公司把运力外包给加盟商,加盟商再把风险转嫁给司机:车要自购、保险自买、罚单自付。 整个链条最不能承受风险的人,最终扛下全部风险。 3. “情绪价值”也被收割 不光体力,连苦难本身都成了流量素材: “凌晨四点摆摊供孩子上学”感动网友,直播间打赏分成平台抽50%,MCN再抽30%,真正到手的只是“比惨大赛”奖金。
16岁那年,老子可牛掰坏了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