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纸上点将 2025-11-02 20:51:27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直击苹果供应链,2025年第二季度光关税损失就达11亿美元。这逼得苹果加快脚步,将生产重心转向印度。从2017年起,苹果逐步在印度布局,当初仅能组装入门级iPhone SE,如今已能批量生产iPhone 17全系列,包括高端Pro型号。富士康和塔塔集团砸下超过50亿美元,建成五家大型工厂,主要集中在钦奈和浦那地区。这些工厂前四个月iPhone出口额飙升至75亿美元,甚至美国市场的新机也全由印度供应。说白了,苹果这步棋是为避险,却没想到本地税法成了新绊脚石。印度作为新兴制造地,本该靠政策红利吸金,结果旧规矩一翻,投资热情瞬间打折。 苹果迁移的8条关键产线,本是供应链多元化的核心举措。这些产线涵盖从机身组装到最终测试的全流程,设备价值不菲,全由苹果采购后提供给代工厂使用。在中国,这种模式行得通,苹果保留所有权却不触发本地税务负担。但印度不同,1961年《所得税法》把这种设备所有权视为“业务连接”,意味着苹果在印运营实质上延伸全球触角。税局据此主张,苹果全球iPhone营业额中与印度工厂相关的部分,都得按本地税率计算。这不光是补税那么简单,潜在额外税款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相当于几年印度利润全搭进去。专家测算,若严格执行,苹果合规成本将占本地营收8%到12%,直接蚕食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苹果高层紧急介入,派员游说修改条款,可印度政府嘴上应承“审议中”,手上却不松劲。 回顾苹果在印扩张路径,从低端组装起步,到如今占全球iPhone产量25%,这成绩来之不易。2025财年,印度工厂产值达220亿美元,其中80%出口海外,创下纪录。塔塔电子接手富士康部分业务后,产量曲线直线上升,浦那工厂自动化线日产数万台。可税务风波一出,良品率本就徘徊在50%以下的工厂雪上加霜。工人罢工频发,要求加薪和岗位传承,管理层疲于应对。苹果本指望印度取代中国部分产能,谁知税法壁垒让扩张计划卡壳。相比之下,三星等自建工厂的企业避开了类似坑,自家运营不涉设备租赁纠纷。但对苹果这种外包模式,印度税法就是一记闷棍,提醒外资:本地规则可没那么友好。 印度税务系统的老毛病不止苹果一家中招。三星最近因进口远端射频头零件被重分类为通信设备,税率从5%跳至20%,罚单直奔6亿美元,占去年印度净利润63%。高管还额外挨81万美元罚款,进口记录明明备案多年,却难逃稽查。大众更早尝苦头,2023年补税14亿美元,指拆分零件避税,尽管2011年模式已获默许。企业上诉耗时长,平均5到7年,期间还得预缴30%到50%争议额冻结现金流。税务胜诉率不足20%,但企业现金仍被卡死。沃达丰2007年收购案追缴20亿美元,官司从本地法院打到国际仲裁,拖13年才判印度败诉;凯恩能源14亿美元税款也耗7年了结。这些案子暴露印度税法追溯性强,旧条文随时翻出,专坑外资。苹果这回若不改法,类似拉锯战在所难免。 苹果的应对策略直奔要害:游说政府修订税法,确保设备所有权不触发“业务连接”。高层多次会晤财政部,强调修改能拉动更多投资,创岗位上万。印度官员虽认可苹果贡献——从零售店开张到本地 sourcing 提升——却纠结于征税主权。修改条款可能削弱对其他外资的管辖权,政府内部权衡投资与财政双重压力。富士康曾遇类似税查,先高压后撤诉,玩起“打一巴掌给颗糖”的把戏。苹果不愿步后尘,内部已盘算备用方案,如让本地融资租赁设备避税。但这会抬高成本,削弱印度竞争力。长远看,税法不改,苹果或放缓新线投建,其他科技巨头也会三思而后行。越南等地正虎视眈眈,抢滩“中国加一”机遇。 印度制造红利本该是外资香饽饽,低人工、政策补贴一应俱全。可税法这道坎,让好牌变烂摊。苹果在印销售额2025财年破90亿美元,市场份额翻番至8%,却因旧法悬而未决。政府推“印度制造”口号,手机产量全球第二,可营商环境排名仍徘徊中游。外资反馈,税务不确定性是最大痛点,远超基础设施瓶颈。苹果事件若成先例,其他企业得掂量:投资巨资后,被旧法“割韭菜”值不值?印度需平衡短期税入与长期吸引力,否则红利昙花一现。

0 阅读:8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