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这名河南初二的女生因为英语试卷背面写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

盘盘鸭 2025-11-03 11:04:13

1973年,这名河南初二的女生因为英语试卷背面写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被老师批评后选择跳水自杀,这件事曾轰动一时,这个女生名叫张玉勤。   河南唐河虎山水库边,荒草漫过的墓碑上,“胸怀朝阳战恶浪” 的字迹已模糊。   只有上年纪的村民知道,这下面埋着 15 岁的张玉勤,和她衣袖里那半块没吃完的烙馍。   1973 年夏天的那场悲剧,不是一张英语试卷能说清的,是无数个碎片拼起来的痛。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付岗村的张大妈,7 月 12 日傍晚她在村口遇见张玉勤。   女孩背着打补丁的书包,手里攥着个油纸包,走路低着头,喊她也没应。   张大妈后来跟人说:“当时就觉得不对劲,那孩子平时见人就笑,那天眼神直勾勾的。”   没人想到,油纸包里是半块烙馍 —— 张玉勤从家带的最后一点吃的,最后揣进了衣袖。   两天后,这半块烙馍随着她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成了县公安局调查报告里的一个细节。   比张大妈更早察觉问题的,是班主任杨天成。   7 月 11 日晨会后,他看见张玉勤趴在课桌上哭,肩膀一抽一抽的,想安慰又不知从何说起。   前一天批卷时,他和栗老师还在办公室讨论:“这孩子是不是对学英语有抵触?” 栗老师当时指着试卷背面的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这思想得引导。”   可他们没料到,这个平时连反驳都不敢的女孩,会把这些话当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天成后来在平反时说:“当时要是多问问她家里的事,或许就不会这样了。” 张玉勤的家在付岗村西头,三间土坯房漏雨,母亲常年卧病在床。   父亲张自均是个老实庄稼人,那年春天,张玉勤想买件 “的确良” 上衣,母亲没答应,两人吵了一架。   女孩赌气在家待了半个月,直到毕业考试临近,张自均拉着侄女去学校说情,杨天成才松了口。   张自均后来回忆:“早知道她心里这么委屈,就算借钱也该给她买件新衣服。” 可当时的他,满脑子都是 “孩子得上学才有出路”,没注意到女儿藏在眼神里的自卑。   1974 年 1 月,中央调查组来的时候,张自均还在地里干活。   公社干部把他叫去招待所,说 “玉勤是优秀共青团员”,要给家里盖新瓦房。   他没敢多问,只知道从此有人上门送米面,儿子还被安排去县教育局上班。   可他夜里总睡不着,想起女儿临走前揣着烙馍的样子,不知道这 “荣誉” 到底是好是坏。   后来新瓦房盖起来了,他却很少住,总觉得 “这房子里少了点啥”。   同一时间,罗长奇正在公社礼堂的批斗台上低头站着。   台下口号声震天,他能看见妻子在人群里哭,儿子躲在后面不敢抬头。   他想起 1973 年 7 月的晨会,自己只是不点名提了句 “要重视外文学习”,怎么就成了 “反革命”?   批斗结束后,他被送去劳动改造,妻子受不了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儿子在学校总被欺负。   1977 年平反那天,他摸着鬓角的白发,半天说不出话,只问了句:“还能回学校教书吗?” 杨天成比罗长奇早几天接到平反通知,当时他正在林场砍树。   接到通知时,他手里的斧头差点掉在地上,第一反应是 “终于能回讲台了”。   重新上课那天,他在黑板上写字,手还在抖,台下学生没人提过去的事。   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学英语有啥用呀?” 他想起张玉勤的试卷,轻声说:“学外语不是忘本,是为了看懂更多东西,不被世界落下。”   后来他教了一辈子英语,每年都会跟新学生讲 “要学会沟通,别把话藏在心里”。   如今,付岗村的新瓦房早已旧了,张玉勤的哥哥早就不在教育局上班,回村里种了地。   虎山水库边的墓碑,只有清明时会有人来插束野花,大多是不认识的年轻人。   罗长奇和杨天成退休后都搬离了马振抚公社,偶尔有老同事提起当年的事,他们也只是叹气。   张自均老两口早就不在了,家里的土坯房塌了一半,只有那半块烙馍的故事,还在村民嘴里偶尔提起。   没人再争论 “学外文” 的对错,只是每当有孩子闹脾气离家,大人们都会说:“有话好好说,别学张玉勤那样傻。”   这或许是这场悲剧留下的唯一念想 —— 每个生命都该被好好倾听,别让遗憾埋在荒草里。     主要信源:(光明新闻——“马振扶事件”始末)

0 阅读:39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