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欧盟同时宣布!在成都举办! 又一个大国和欧盟达成协议!第十八届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将在2025年11月成都举办! 一则由中国与欧盟同步官宣的消息,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成都:今年11月,第十八届欧洽会将在这里拉开帷幕,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商业展会,时间点太巧了,恰逢中欧建立外交关系整整50周年。 很多人觉得这又是一次例行公事的握手和签约,但在用一场盛会宣告自己的活力,它告诉我们,中欧之间的故事,早已超越了零散的协议。 2024年双方的贸易总额冲破了9300亿美元,双向投资的存量也达到了惊人的2600亿美元,这串数字背后,是已经分不开的产业链,欧盟市场上30%的高科技产品来自中国,总价值1410亿欧元,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从美国进口的23%,中国的电子和电信产品,早已是欧洲货架上的常客。 反过来看,欧洲同样离不开中国,德国的宝马、奔驰,全球超过三成的销量要靠中国市场来消化;而欧盟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磁体,有98%都得从中国进口,这种深度捆绑,正如欧盟商会主席在成都吃火锅时的感慨,就像这翻滚的红油,热辣而充满活力。 当然真正让这个“共生体”有血有肉的,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项目,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建设,宁德时代甩出170亿欧元,在匈牙利建电池工厂,这不是一笔简单的投资,它能为当地实打实地创造大约3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电建的身影也出现在欧洲,在波黑建风电场,每年能减少24万吨碳排放;在克罗地亚,又承建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 欧洲资本同样看好中国,德国模德机床就把自己的中国总部,安在了成都东部新区,在成都龙泉驿区,一座投资160亿的中欧德川创新科技园也拔地而起,这种你来我往的建设,让彼此的利益真正长在了一起。 那么是什么让这个庞大的共生体保持顺畅运转?答案是如同“脉络”一般的平台和战略链接,“欧洽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历史上它已吸引了超过8000家中欧企业参与,促成了1800多项合作协议,就拿最近在苏州的那届来说,光是订单价值就高达180亿。 而这次的举办地成都,更是一个关键节点,作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它一直被看作是率先向西看、带动全国与欧洲交往的城市,这次欧洽会,预计绿色低碳产业将成为核心议题,这恰恰是双方未来的共同语言。 我们可以参照一下近期厦门投洽会的成果,签约项目总额高达6440亿元,这让人对成都这场盛会充满了想象,它将为中国西部与欧洲的连接注入多大的新动能。 中欧合作这个庞大的“共生体”,有数据的骨架,有项目的血肉,更有平台的脉络,成都之约,正是这个生命体的一次活力展现。 这些宏大的叙事,最终都会落到每个普通人身上,欧洲的技术进来了,我们的国货也更容易走向世界,企业发展好了,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鼓的钱包,和每个人都向往的、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种牢固的共生关系,或许才是最可靠的压舱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