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桑代克 2025-11-04 10:56:08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他说的三代技术差距,在半导体设备这个核心环节体现得最明显。刻蚀机这东西号称“芯片雕刻刀”,精度直接决定芯片制程能做到多小,中微公司最新的 ICP 双反应台刻蚀机刚突破0.2A的亚埃级精度,这相当于硅原子直径的十分之一,头发丝的五百万分之一,已经能在5纳米及更先进的产线上量产,可放眼全球,更尖端的制程设备依然被少数欧美厂商把持,这就是实打实的代差。 但尹志尧的自信不是没道理,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中科院的催化剂研究到美国顶尖半导体企业的技术积累,再到回国创办中微公司专攻刻蚀设备,他摸透了整个行业的门道。 还有美国半导体圈,2025年3月英特尔迎来首位华人CEO陈立武后,美国四大半导体巨头,英特尔、英伟达、AMD、博通的掌舵人全成了华人。 英伟达的黄仁勋和AMD的苏姿丰还沾着亲戚,苏姿丰得喊黄仁勋一声表舅,这两家的竞争被打趣成“表外甥女打表舅”。博通的陈福阳更是靠并购闯出一片天,差点用1300亿美元买下高通,这些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呼风唤雨的人物,根子里全是华人血脉。 更别说那些没走到台前的技术骨干,从芯片设计到设备研发,华人工程师早就成了欧美巨头的核心力量,这些人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本身就是可复用的宝贵财富。 但风向近几年变了,国内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海外人才回流率比五年前涨了62%。像中芯国际最新的N+2制程团队里,一堆是从台积电、三星回来的华人工程师;北方华创能在刻蚀机上突破,也靠回流专家带技术。这种“人才返乡潮”,相当于给国内半导体产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除了人回来,家里的培养体系也在发力。2024年全国89所高校新增了集成电路专业,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超过10万人。清华电子工程系更是个“造芯孵化器”,70年来培养了两万多名毕业生,像韦尔股份的虞仁荣、兆易创新的舒清明这些行业大佬,全是清华系出身。 尹志尧在中微还搞了“导师制”,让资深专家一对一带新人,又和清华、复旦建联合实验室,让学生边学边实战。这种玩法,把实验室技术和工厂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了人才“纸上谈兵”。 当然,光有人才不够,钱和市场也得跟上。国内半导体设备支出占全球近一半,连续四个季度都是全球最大市场。企业也舍得砸钱,中微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三成以上,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80多亿,净利润涨了32%。科创板还有一堆公司专攻短板,比如富创精密的匀气盘、静电卡盘这些零部件,性能已经和海外龙头掰手腕了。 以前设备厂找零件商得满世界求购,现在从刻蚀机到光刻机,国内能凑出一整套方案,中微的刻蚀机配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用多重曝光技术甚至能搞出5纳米制程,良率冲到92%。这种产业链“抱团突围”,比欧美当年单打独斗快多了。 说白了,半导体这仗打得就是个系统工程。咱们有海量市场需求当试验田,有资金持续输血,有人才回流补脑,还有产业链从零件到整机一步步打通。尹志尧的5到10年预测,不是拍脑袋,而是看着刻蚀机从零追到世界前三后的经验之谈。就像他常说的,这行没有越不过的坎,关键得沉住气,一步一个脚印。只要这股劲儿不散,再过几年,芯片卡脖子的故事,说不定就得翻篇了。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