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1月4日)报道:“德国外长与中国外长王毅通话,将重启访华行程。德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通话,双方就安全、经贸及共同关心的议题交换意见,并同意尽快重启先前取消的访华行程。”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想玩弄“台湾牌”的小心思,无疑是自取其辱,最终还是乖乖表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获访华邀请。 这事儿说起来挺戏剧的,短短半个月时间,这位德国外长算是把“求锤得锤”四个字演得明明白白。 瓦德富尔原本把首次访华行程定在了10月26日。出发前他带的阵容相当豪华,不仅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还有稀土进口企业的代表,摆明了是奔着解决实际问题来的。 德国现在对中国的依赖度可不低,新能源汽车、风电这些支柱产业缺了稀土根本转不动,汽车芯片更是库存告急,不少车企的芯片储备都撑不过一周。 可他偏要在访华前“作妖”。10月23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瓦德富尔嘴上说着“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转头就加了句“怎么落实得德国自己定”,全程不提反对“台独”。这种话谁听了都明白,就是想在一中原则上钻空子,给自己留后手。 中方的态度很直接,外交部发言人很快回应,明确指出一中原则没有“自定义”的空间,维护台海和平就得反对“台独”。紧接着更现实的来了,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取消访华行程,理由是“中方无法安排足够会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中方用最克制的方式表达了不满——连会谈都安排不全,本质上就是“不待见”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 这一下德国内部先乱了套。企业界最先急眼,汽车协会和稀土商本来指望借这次访问对接资源,解决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结果高层渠道断了,耽误的全是真金白银的生意。执政联盟里的社会民主党直接开骂,说这事儿发了“坏信号”,把中德关系搞僵了。英国《金融时报》都直接定性,说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 瓦德富尔一开始还硬撑,德国央行行长甚至放话要动用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报复。可这招根本没用,欧盟内部本来就意见不统一,默茨自己都含糊其辞,说“还没定要不要用”。德国心里门儿清,真要跟中国脱钩,先扛不住的是自己的工业体系。 扛不住的瓦德富尔终于服软了。11月3日,他主动请求和王毅外长通电话。电话里他态度放得很低,明确说“德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还提到7月王毅访德时的对话很有成效,盼着能尽早访华。 王毅外长也把话说得很透彻,他提到中德关系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核心是合作共赢,还特意点了台湾问题——中国当年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现在也希望德国能理解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双方还聊了经贸和安全议题,王毅提到要解决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瓦德富尔也表态愿意推动谈判。俄乌危机的话题也没落下,王毅强调中方劝和促谈的立场,瓦德富尔则希望中方能推动停火。 通话结束后,德国外交部立马宣布要重启访华行程。接下来就看瓦德富尔访华时能不能拿出真诚意,别再搞那些没用的“价值观外交”了。毕竟大国交往,实实在在的合作才是根本,玩虚的最终只会坑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