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报道,11月3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中国卫星导航系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1-05 11:03:41

俄媒报道,11月3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签署了新的合作路线图。   中俄搞航天合作从来不是临时拍板,回溯到 2023 年,两国就已经共同确定了《2023-2027 年航天合作大纲》;   到了今年 8 月,中俄总理第二十九次会晤的时候,又特意明确要往深了做卫星导航合作,还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这次的路线图,就是把这些之前定好的共识,变成具体能落地的方案。   说到最核心的卫星导航合作,这份路线图里特意把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的协作放在了重要位置,核心目标是让这两大系统实现更深度的兼容与互操作。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空话,此前两国已经在边境区域完成了信号兼容的测试工作,现在要把这种合作从边境拓展到两国全国,甚至推向全球范围。   以后不管是跑中俄跨境物流的大货车,还是去北极做科考的破冰船,不管用的是北斗还是格洛纳斯,都能收到稳定的信号,不会出现换个系统就找不着方向的情况。   为了保证服务不打折扣,双方还会一起建个联合监测网络,实时盯着两个系统的信号强度、定位精度,要是哪个区域信号弱了,能马上调整补位。   更实际的是,这些导航服务会大量用在两国的农业、交通、能源这些行业里 —— 比如俄罗斯远东地区大片农田的灌溉系统,就能靠北斗的精准定位来优化水流分配;   中国东北的跨境铁路调度,也能用上格洛纳斯,这样效率能提不少。   除了导航,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进度才是路线图里的重头戏。这个计划真不是画饼,目前已经有 12 个国家和航天组织参与进来了。   按照路线图的安排,第一步是 2026 年完成选址:俄罗斯会发射 “月球 - 26” 探测器,去月球极地采集土壤样本;   中国的 “嫦娥七号” 也会在同一时期,到月球南极探测资源情况,两边把数据凑到一块,就能选出最适合建站的地方。   等选好址,从 2031 年开始,至少要搞 5 次联合任务,把科研站的核心设备运到月球上。   这活儿难度不小,得用超重型运载火箭来运设备,还得做到施工全程自动化 —— 毕竟月球上没法安排人现场搭设备架子,所有操作都得靠地球这边远程控制。   等科研站建成了,不光能探测月球上的矿物,还能做天文观测和生物实验,算是人类往深空探索的前哨站。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种合作会不会只是表面功夫?还真不是。   就在今年 11 月初,刚成功发射的 “阿斯图友谊号” 微卫星,就是中俄好几所高校一起搞出来的,卫星上的高分辨率相机、纳米膜材料,都是两国一起研发的,这其实就是民间层面技术协作的一次尝试。   再看国家层面的合作,更是有实打实的支撑:北斗系统如今已经实现全球组网,格洛纳斯在极地地区的信号覆盖又有优势,两者互补刚好能填上全球导航的盲区。   而且按照联合公报里说的,双方还会共享用户信息,比如哪个区域突然多了很多导航需求,就能及时调配卫星资源,这比单个系统自己扛靠谱多了。   还有人会担心,两边技术标准不一样,会不会卡壳?   其实这事早有准备。路线图里已经明确,要统一服务性能的评估标准 —— 比如定位误差不能超过多少、信号中断时间得控制在什么范围,这些指标全都有明确的量化要求。   另外,两国在航天材料、火箭发动机这些领域本来就有技术交流,俄罗斯在超重型运载火箭领域的技术,跟中国在探测器着陆方面的技术,正好能互相借鉴学习,这次的路线图,相当于把这些之前零散的合作,串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再往深了说,这事的意义不光局限在航天领域。当下国际上有部分国家在搞技术封锁,比如在深空探测领域拉小圈子,而中俄这种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的合作模式,刚好能打破这种垄断。   而且导航系统、月球探测这些技术,还能带动一大波相关产业 —— 像高精度芯片、遥感设备制造,这些技术既能用在航天上,也能转成民用,对两国经济发展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像之前北斗系统已经带动了中国上千家相关企业发展,格洛纳斯在俄罗斯能源行业的应用也很成熟,现在两者结合,肯定能催生出更多新产业。   总的来说,这份新路线图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其实是中俄航天合作从过去零散的项目合作,走向系统化协作的必然结果。   从北斗和格洛纳斯的信号 “牵手”,到一起搭月球科研站,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的时间表和具体的任务规划,既务实又有长远眼光。   这种合作不光能让两国的航天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还能给全球航天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子 —— 毕竟探索太空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大家抱团往前走,才能走得更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