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不可能了? 既然不愿一国两制,那就满足“台独”分子,王毅外长今年明确表示,台湾地区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从今往后再没中国台北这样的模糊名字,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 有些人嘴上说着和平,背地里却在搞“台独”。大陆早已识破这些伎俩。 2025年10月,厦门市公安局悬赏通告震惊岛内。18名台湾“心战大队”成员被点名通缉,罪名赫然写着:分裂国家。 这不是象征性的批评,而是实打实的法律追责。国台办随后表态,凡是危害国家主权者,一个都别想逃。这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硬度。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方面始终不变的善意。统一从来不是粗暴的吞并,更不是制度的清零。 大陆早就释放出“最柔软的姿态”:统一后,台湾现有制度不变,财政收入全用于岛内民生,连军费都无需负担。 这是前所未有的诚意,是对两岸同胞血脉亲情的尊重和维护。只要认同一个中国,和平统一的大门始终敞开。 不仅如此,政策上也持续深化便利措施。2025年10月,国台办宣布,台湾居民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口岸都可落地办证。 这是制度的松绑,更是情感的连结。大陆并不想制造隔阂,相反,我们在努力消除误解,让两岸民众走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但遗憾的是,岛内部分政客却在不断拉远这段关系。以赖清德为首的当局,正将“台独”一步步拖入死胡同。 2025年9月的民调显示,赖清德对两岸政策的不满意度高达63%,创就任以来新高。 这不是大陆的宣传,而是岛内民众的真实声音。“两岸互不隶属”这种说法,被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是两岸关系的最大风险来源。 讽刺的是,岛内民众并不买账。88%的受访者认为两岸应保持沟通,哪怕是民进党的支持者,也有75%持相同看法。 他们看得比政客清楚:脱钩只会让台湾更孤立,对抗只会带来更大风险。 经济上也一样,支持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比例升至46%,创下四年来新高。民进党以为“去中国化”能带来认同,结果却是民心尽失。 不仅是民心,连文化都无法割裂。民进党当局把“汉人”改成“其余人口”,意图割断历史脉络。 可妈祖信仰、关公文化、闽南语歌谣,这些根植于大陆的文化血脉,从未断过。 岛内信众依旧前往福建湄洲祖庙进香,那是他们内心的归属,不是政治人设所能替代的。这种文化互动,是两岸最真实的连接。 更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制作两岸文化对比视频。一个大陆的热播剧《沉默的荣耀》,竟然在岛内引发热议。 这正说明,文化的力量比政治更有穿透力。那些试图在年轻世代中推进“去中国化”的政客,终将发现自己是在徒劳地逆流而行。 而放眼全球,一个中国原则早已成为国际共识。从中亚国家到南太平洋岛国,在联合声明中不断重申对一个中国的支持。 美国个别政客虽屡屡挑衅,但国际社会并未随之起舞。王毅外长早已表态:“支持台独,就是干涉中国内政;纵容台独,就是破坏台海稳定。” 岛内民众也越来越清醒,相信美国会出兵协防台湾的比例持续下降,所谓“疑美论”正在升温。 现实如此清晰,未来的方向也不再模糊。大陆已经划清底线:“中国台湾省”是不容更改的现实。 模糊空间已经关闭,模棱两可的说法不再被接受。这个时候,还在执迷“台独”的人,只能说是抱着幻想与现实作对。 他们不愿接受“一国两制”,那就别怪大陆用最明确的方式回应。从今往后,台湾只有一个称谓——中国台湾省。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法理、政治、国际共识、民心民意,无一不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历史不会等待迷失方向的人。谁想把台湾引向危险的深渊,谁就必须承担历史的清算。 而大陆,已经不再留有模糊空间。正名、立法、追责、统一,一环接一环,步步为营。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结局正在逐步清晰。


醒悟人生
台湾省的称呼,决定了武力统一一国一制。
yy9220
台湾政客包括郑丽文都是不独不统,只能解放台湾别抱任何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