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06 01:07:39

“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么跑来的?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已经不是欧洲的事了。战争的炮火虽然没烧到亚洲,但难民潮却早就越洋而来。 这场冲突从2022年持续至今,数据显示,超过6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乌克兰成了“全球难民输出大户”。 这些年,大量乌克兰人涌入德国、波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有少数人选择更远的路线,比如这次网上火了的一位乌克兰女孩,她不去欧洲福利国家,反而转道来到中国,本想图个安稳,结果却因为一段吐槽视频,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她在视频里说:“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而在中国,居然要工作才能拿钱?这太不合理了!” 结果这番话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不少网友直接回怼:“你搞清楚,这里不是欧洲!”还有人说,“我们国家不接收难民,她怎么进来的?”甚至有人留言:“滚回自己的国家去!” 她说的德国生活,也确实有一定现实基础。在德国,乌克兰难民能拿到每月约500欧元的生活补贴,不用工作,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但她到了中国,发现这套逻辑完全行不通。中国没有专门的难民安置机制,也不搞“无条件供养”。不工作,就没有收入。 这种“自力更生”的现实,跟她过去在德国的“福利思维”产生了剧烈冲突。 刚来中国时,她也不是没感叹过中国的生活便利、城市干净、安全有序。 但当发现这里不能“白吃白喝”之后,她的态度就变了。她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抱怨中国“不人道”,抱怨“没人管她”,甚至质疑“中国凭什么不发钱”。 在德国,她可以靠国家补贴生活,但在中国,她必须靠双手挣钱。她在视频中提到,她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每天站十小时才拿几百块,觉得“很委屈”。但中国网友却并不买账,觉得这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 这种心理落差,其实不只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碰撞。 欧洲强调的是救助和福利,重视人权和庇护制度。中国则更强调公平和自立,主张“劳动才有果实”。 这次事件其实也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全球难民潮下,不同国家对待难民的方式差异巨大。 有的国家给钱,有的国家给机会。但给钱的国家财政吃紧,给机会的国家则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这边,虽然不搞福利式接收,但也并非完全拒之门外。目前在华乌克兰人数量不多,大多通过合法签证从事工作或学习,政府鼓励遵纪守法、融入社会。 这名女孩显然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把欧洲的“免费午餐”逻辑带到了中国,结果撞上了现实的墙。 她的吐槽,反映的是部分难民对于“迁徙”意义的误解,把“避难”当成了“享受”。 网友们的愤怒,也并非完全出于排外情绪,而是一种对公平的捍卫。在一个人人靠劳动吃饭的社会里,如果有人想靠身份特殊来换取特权,自然会引发不满。 中国社会对外来者并不封闭,反而相当开放。但这份开放建立在规则之上。中国欢迎的是愿意遵循本地法律、尊重本地文化、愿意融入的外国人,而不是“带着欧洲福利思维”来中国找补贴的人。 俄乌冲突的持续,已经让欧洲的接待能力接近极限。而随着2025年有关和平谈判出现突破,不少乌克兰人也开始考虑是否要回国重建。 这名发布视频的女孩也许只是个个例,但她所代表的心态,却值得全球反思。 难民是否有义务适应他国制度?接收国是否必须无条件提供福利?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现实已经给出部分回应。 中国不设难民补贴,并非冷漠,而是始终坚持“公平优先”。在这里,劳动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如此。 战争终有一天会结束。但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的人来说,真正的归属感并不来自福利,而是来自对新生活的尊重和努力。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应对难民的方式,未来的趋势也许就是“助你自立”,而不是“供你依赖”。 中国的这套模式,也许不完美,却体现了一种清晰的态度:欢迎来,但请别躺着不动。   参考资料: 安娜个人账号视频参考 乌克兰接受30天临时停火,美乌发布联合声明——中国日报 俄乌战局突变!乌克兰失去唯一筹码——金融界

0 阅读:8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