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跳水冠军郭晶晶以2亿高价代言蓝月亮,谁知初期销量惨淡,公司亏损的一塌糊涂。然而,老板却表示:“亏得好,亏得越多我越高兴!” 这话听得外人一头雾水,搞不懂他是真疯了,还是在下一盘谁都看不懂的大棋。 2008年前后,中国的洗涤市场几乎是国际品牌的天下。宝洁、联合利华轮番轰炸,市场主流是洗衣粉和肥皂,蓝月亮虽然靠柔顺剂站稳了一点脚跟,但也只能在边缘生存。 说白了,想在这片红海里翻身,不搞点大动作根本没戏。 就在这时候,高瓴资本的张磊给出了一个大胆建议:别和巨头死磕老品类,干脆转去做洗衣液。 在当时的中国,洗衣液几乎没人用,消费者压根就不认识这个玩意儿。 这事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制造产品,而是教育市场。要让全国人民从洗衣粉的思维跳到洗衣液,得靠广告、靠代言、靠反复洗脑。代价就是烧钱,烧到心疼。 更要命的是,一旦市场教育成功,巨头们也能立刻跟上,他们有更强的渠道、更深的口袋,到时候蓝月亮可能白忙一场。 张磊提出的,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打法:用两年的时间亏钱教育市场,只为抢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完成心智抢位。 罗秋平犹豫过,但最后还是咬牙上了。他知道,这不是在赌运气,而是在赌未来。 于是,2个亿请来了郭晶晶。一位刚拿奥运金牌的跳水女王,形象干净、阳光、健康,跟“洁净”的品牌调性完美契合。广告语也很直接——“开启洗衣新时代”。 没有绕弯子,就是要把“洗衣液”这个概念打进国民脑子里。 广告一上线,确实火了。但结果却没那么美好。消费者觉得洗衣液贵,渠道商也抱怨不好卖,销量不升反降,账面亏得一塌糊涂。 舆论开始质疑蓝月亮是不是太激进,甚至有人说这波操作是“豪赌式自杀”。 面对质疑,罗秋平却反常地笑了。他看中的,不是眼前的销量,而是未来的主导权。 他说:“亏得越多说明打出去的广告越多,知道洗衣液的人越多,蓝月亮的品牌认知就越牢。” 这话听起来像自我安慰,但事实证明他一点没说错。 那时候的蓝月亮,没把2亿当打广告,而是当成一种“播种”。每一个广告都是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洗衣液=蓝月亮。 真正想要的,不是立马卖货赚钱,而是当消费者有一天接受洗衣液时,第一时间就能想到这个品牌。 这种打法,在当时确实冒险。毕竟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当别人还在斤斤计较促销时,蓝月亮却在砸钱做理念推广。短时间看,这种付出几乎没有回报,纯烧钱。 可蓝月亮背后还做了一件事:产品深耕。他们没有因为忙着打广告就忽视品质,反而更注重本土化研发,比如针对中国水质优化配方,减少残留,减少对手部的刺激。 这些看不到的努力,最终都变成了后来的口碑。 时间来到2010年,市场风向开始变了。消费者逐渐发现洗衣液确实比洗衣粉方便、干净,接受度开始提升。一旦大家准备换品类,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品牌是谁?不是宝洁,不是联合利华,而是蓝月亮。 因为前两年,他们已经在广告里、电视里、郭晶晶口中见过太多次这个名字了。认知一旦建立,购买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那一年,蓝月亮的洗衣液市场占有率飙升至40%以上,直接坐上行业头把交椅。曾经的“战略性亏损”,变成了“品牌心智垄断”。 巨头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入局洗衣液,但为时已晚。蓝月亮已经占据了消费者心智,渠道也早已跑通,后来者只能追赶,很难撼动其地位。 这场战役的胜败,其实在2008年就已经决定了,只是别人没看出来。 那时候,大家只看到蓝月亮亏钱,却没看到他们在“买时间”。时间一到,市场爆发,所有曾经的付出,都变成了红利。 更重要的是,这种打法彻底刷新了国货品牌的思维方式。它不再是“稳扎稳打”,而是敢于在关键节点上砸下重注,赌未来的趋势和格局。 郭晶晶的2亿代言,表面上看像是一次失败的豪赌,实则是一场精密的心智布局。当别人还在看眼前的利润时,蓝月亮已经在规划三年后的市场结构。 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张磊的资本眼光,也离不开罗秋平的执行魄力。他们用一场“看起来不赚钱”的营销,撬动了整个行业的品类变革。 真正的商业远见,不是等市场成熟了再入场,而是在它还没成型时就敢投身其中,用亏损获取认知,用认知换取主导。 蓝月亮的成功,是一场先舍后得的智慧战。它告诉我们,在商业的长跑中,赢的不是起跑快的人,而是看得远、扛得住、赌得起的那一个。 这场赌局,蓝月亮赢得不只是市场份额,更赢得了属于国产品牌的尊重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