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产业已经被中美分的差不多了,欧洲最后是蠢死的,没希望了,果然都是按照这个节奏走的。 当前舆论常将欧洲产业的困境,描绘成被中美“分食”的结局。但这掩盖了一个更深层的事实:欧洲正陷入一场由其内部政策矛盾引发的“完美风暴”。 这场风暴的核心并非外敌,而是其在能源、供应链和市场三大领域的战略选择上,出现了深刻的自我撕裂。正是这些内在的矛盾,一步步将欧洲工业推向了当前的窘境。 欧洲,特别是德国,在能源转型上陷入了“绿色悖论”。其标志性的环保政策,不仅与自身的工业需求背道而驰,甚至与欧盟更广泛的能源战略相冲突。 当德国贡德雷明根核电站那高达160米的冷却塔在炸药声中轰然倒塌,这一被外界视为“自杀式”的政策行为,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座核电站往昔始终保持稳定运行,曾为巴伐利亚州源源不断地输送电力,其供电量约占该州总用电量的四分之一。 这一激进的“去核”行动,恰好发生在欧盟已将核能纳入“绿色能源”分类,并计划到2050年将核能产能扩大至109吉瓦的背景下。法国凭借核能维持的能源稳定,更凸显了德国的窘境。 放弃了核能与曾几何时稳定低廉的俄罗斯天然气,德国工业被迫转向昂贵的美国、中东液化天然气。这直接导致部分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能源占比,从大约10%飙升至30%以上,从根本上削弱了德国制造的成本优势。 这种能源政策上的自相矛盾,最终让德国陷入电价飞涨、因依赖燃煤而碳排不降反升的尴尬境地。能源主导权被主动让渡,理想主义的旗帜未能带来绿色收益,却让工业率先支付了沉重代价。 欧洲在政治层面力推的对华“去风险”和“产业回流”,在赤裸裸的全球供应链现实面前,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幻象,并造成了政商之间的严重脱节。 欧盟的《芯片法案》与《关键原材料法案》等政策意图摆脱依赖,但无法回避全球约70%锂电池产能和80%稀土加工产能高度集中在中国的现实。重建这样一条产业链,不仅需要动辄数百亿欧元的投资,更需近十年的时间周期。 德国商界的抉择,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明证。其选择背后蕴含着诸多考量,精准地映射出当下局势与趋向,最能将复杂问题清晰呈现。 宝马、奔驰等巨头非但没有“回流”,反而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他们看重的是中国稳定高效的基建、完善的零部件生态和庞大的市场。 在华德企可以便捷地获得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电池与芯片,化工企业也能利用周边产业园获得原材料,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这些决策是基于现实的理性考量,德国商界人士并非愚蠢。 当欧洲政客指责外迁的企业“不爱国”时,企业正用真金白银的选择回应: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政治上的“脱钩”口号,与商业决策的“挂钩”现实形成了欧洲第二重深刻矛盾。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的内部政策正在无形中削弱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为其全球对手,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欧洲这个“主场”里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市场陷阱”。 在能源成本已让企业不堪重负之际,德国政府主导的碳税加码政策,无异于釜底抽薪。有观点认为,这无异于帮助中美企业清理欧洲市场。 大众、Stellantis等本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本就慢了半拍,这进一步推高了其成本。 与此同时,这个被欧洲政策抬高了门槛的市场,正被性价比极高的中国品牌迅速填补。 比亚迪、上汽等品牌于欧洲市场展现强劲增势,销量呈迅猛增长态势,市场份额亦不断攀升,在当地汽车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某个特定月份,比亚迪的销量甚至超过了特斯拉。 这种政策组合,意外地构建了一个惩罚本土企业、奖励外来竞争者的市场环境。这种“主场陷阱”不仅加速了汽车等支柱产业市场份额的流失,更引发了产业外迁、税收下降、政府支持转型能力削弱的恶性循环。 从能源政策的悖论,到供应链战略的幻象,再到市场竞争的陷阱,欧洲工业的困境并非简单的外部侵蚀,而是一场由内部三重矛盾交织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信息来源:冷却塔被拆,德国核能时代落幕——2025-10-27 07:53·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