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宁可战死7.8万人也要攻占柏林,因为只有打下柏林,哪怕苏联亡国了,二战主力依旧是苏军。如果不攻克柏林,那么苏德战争中苏军战死的那916.48万士兵就白死了。 这话说的没错。在苏联当时的处境里,这话每一个字都透着苏联人的无奈和决心。要知道,柏林这地方可不是普通的大城市,是纳粹德国的心脏,希特勒的老巢就在这儿,所有的战争命令都是从这儿发出去的。对苏联人来说,这地方就是“仇人的家门口”,四年多的苏德战争,苏联人受的罪全跟这儿脱不了干系。 你想想,从1941年德国打进来,列宁格勒被围了九百多天,城里老百姓饿到吃树皮;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里,士兵们抱着炸药包跟敌人同归于尽,一条街道反复争夺几十次;还有那些被德军毁掉的村庄,烧光的工厂,916万多战死的士兵,几乎每个苏联家庭都有亲人埋在战场上。 这些牺牲不是为了打几个小胜仗,就是要一路打回柏林,把纳粹的老窝端掉,不然怎么跟死去的亲人交代?就像有人闯进你家烧杀抢掠,你拼了命把他赶出去,最后能不追到他老家讨个说法吗? 更关键的是,打仗不光是为了报仇,还得让全世界看见谁才是真的出力了。当时美英盟军虽然也在西线打仗,但德国最精锐的部队、大部分的兵力都被拖在了东线跟苏军死磕。有数据说,德国在二战中损失的士兵里,70%以上都是死在苏德战场上的。 可要是最后柏林让美英盟军占了,那外界说不定就会说“是西方打赢了战争”,苏联之前的牺牲不就成了“帮衬”?这可不是小事,国际上的话语权从来都是靠实打实的胜利挣来的。 其实当时美英盟军离柏林也不远,艾森豪威尔带着部队都到了易北河边上,跟苏军就隔着几十公里。但他心里算过账,打下柏林至少要牺牲10万士兵,觉得没必要为了“抢头功”搭上人命,干脆就把机会让给了苏联。 可苏联不能让,哪怕要付出7.8万伤亡的代价也得上。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亲手把胜利的旗帜插在柏林国会大厦上,才能让所有人承认:是苏联扛住了纳粹最猛的攻势,是苏联把这场战争拖向了胜利。 还有战后的利益分配,这更是实打实的。当时几个大国已经在盘算战后怎么划分势力范围了,谁拿下柏林,谁在谈判桌上就硬气。要是柏林落在美英手里,那东欧的局势、德国的重建,苏联说了就算不算了。 苏联付出那么大代价,总不能到头来啥实际好处都捞不着吧?就像俩人一起干活,你干了最累的活,最后功劳和好处都被别人拿走,换谁都不乐意。后来的雅尔塔会议,苏联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能在欧洲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跟打下柏林有直接关系——这就是用牺牲换来的话语权。 再说那个“哪怕苏联亡国了”的说法,听着极端,其实是说柏林的象征意义比啥都重要。就算苏联打得只剩最后一口气,只要拿下柏林,历史就会记住苏军是击败纳粹的主力,那些牺牲就不算白费。可要是没打下来,哪怕苏联最后没亡国,别人说起二战,也只会说“美英盟军解放了欧洲”,苏联的916万烈士就成了“背景板”。这种亏,苏联人绝对不能吃。 当时德军把柏林打造成了“钢铁堡垒”,街道上全是碉堡,窗户里架着机枪,连小孩都被逼着拿起武器。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有的连队打下来只剩几个人。但没人后退,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916万同胞的冤魂,眼前是必须拿下的柏林。直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士兵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那一刻,所有的牺牲才有了最沉重也最光荣的回报。 后来美英还想耍个小聪明,让德国先在兰斯签投降书,派来的苏联代表只是个少将,想压低苏联的分量。斯大林立马发火,逼着德国又在柏林补签了一次投降书,这次苏联是主角。这就是拿下柏林的底气——你有实际的胜利在手,别人想抢功、想淡化你的贡献都没那么容易。 所以说,苏军宁可战死7.8万人也要打柏林,不是傻,是太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了。916万条人命不能白没,国家的尊严不能丢,战后的地位更不能让。只有打下柏林,这些牺牲才不是徒劳,苏联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上,告诉全世界:我们是二战的主力,我们为胜利流的血,每一滴都算数。

用户11xxx37
俄国人还是有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