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宣布了在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时间是2022年2月24日。 这仗拖到第三年,已经从“能不能停”变成“停不起”。俄军控制线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一路延到扎波罗热、赫尔松,据多方估算,实际掌控的面积约占乌克兰国土的17%至18%。 地图摊开压力就在眼前。过去二十多年,北约一路往东,爱沙尼亚到莫斯科直线约600公里;如果乌克兰完全靠过去,前沿设施会紧贴俄罗斯西部。俄方把乌克兰当缓冲,这个判断没变。 具体到战场,乌军手里有海马斯、爱国者、豹2和凯撒等组合。据多家媒体统计,美国和欧洲多轮援助累计已超千亿美元。对比之下,俄军把节奏改成长期消耗,靠轮换和火力压制维持线势。 2014年克里米亚之后制裁未曾松过,2022年后力度更强。俄方调整出口路径,扩大面向亚洲的能源销售,本币结算比例上升。欧洲这边承受能源价格波动和工业成本上扬,企业端反应直接体现在产线。 关键地带也在发挥作用。扎波罗热核电站处在俄方掌握范围,顿巴斯的煤矿和重工业区牵动着电力与产能,这些影响乌克兰的运转能力,俄方当作谈判筹码使用。 军工产能是另一条分水岭。俄国内把弹药、无人机和履带装备生产拉满班,前线的炮弹消耗按日计算。西方补给需要立法、预算和产线扩容,多国出现交付延误,节奏难以完全对齐前线需求。 民意层面,俄国内宣传围绕前线伤亡与授勋,官方民调显示领导人支持率长期处高位。此时贸然后撤,社会情绪容易反弹,决策空间被压缩。 兵员结构也在调整。俄军以合同兵和动员人员混编,空天与炮兵主打远程压制;乌方面临长期动员压力,征召年龄区间多次调整。双方都在比持续动员和补给速度。 外部现场的拉扯没停。黑海舰队调整部署,克里米亚防空层级升级;乌方使用远程打击和海上无人艇骚扰,双方把节奏从天和周拉到月。 谈判窗口时开时关。土耳其等国曾经牵线,但战场态势一变,窗口就关上,停火条件始终没有统一文本,实际效果被前线形势左右。 经济对比不能只看单点数字。俄罗斯是能源和粮食出口大户,国内市场与替代渠道能维持运转;欧洲一些行业受气价、电价影响减产,援乌预算必须持续授权,这些都会影响耐力。 归根到底,俄方要的是安全边界和话语空间。手里握着控制区和纵深火力,轻易后撤就是把筹码丢回去。 这场硬扛会继续,除非战线重新划定并形成可执行的安排。看向前线地图和铁路补给线,谁的弹药、兵员和民意能跑得更久,局面就向谁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