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叁号知识局 2025-11-06 16:36:59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一年天安门广场中央还只是一个工地,灰白的石块一层层垒起,吊车的轰鸣声从早到晚没断过,所有人都在等——等那块高达三十七米的碑心石被吊上去,也等着那块空白的石面,刻上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字,谁来写?写什么?那可不是随便铺几笔的题字,而是要刻进历史的印记。   纪念碑的建设拖了好几年,从设计到雕刻,每个环节都要精到,林徽因常说,这不是一座建筑,是“立在广场上的信念”,她对比例的要求精确到毫米,对花环雕饰的挑剔更是出了名,有人提议刻木棉花,说象征英勇;她皱皱眉,查了半天资料后摇头:“木棉不是原产中国”几天后,她改成牡丹、荷花、菊花——高贵、纯洁、坚韧,全是我们土地上生出的花。   碑的形制渐渐定了,偏偏卡在一个最细的地方:碑文怎么写?字体用什么?谁来写?楷书、隶书、行书都有人提,隶书太婉,行书太轻,最后大家发现,碑的形体是正立的、稳重的,那字也该如碑一样——一笔一划要能立得住,林徽因提议用楷体,梁思成附和,他补了一句:“碑上不是写情绪,是写历史”那一刻,设计组安静下来,没人再提别的。   可楷体定了,执笔者却难选,要有书法功底,更得有资格书写这段历史,候选名单摆出来,从书法大家到文化名人,谁都有道理,却都不完美,就在僵持的时候,彭真提出了一个名字——周恩来,所有人都愣了一下,有人低声说,总理太忙;也有人点头,觉得“就该是他”。   其实周恩来的字早就有名气,颜体根基厚实,魏碑的刚劲又让笔锋藏着一股子英气,他的字不是摆出来的好看,而是“能站得稳”,那种端正之中带着锋芒的劲儿,正合纪念碑的气质,周恩来接到提议后,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推脱,他摊开碑文原稿,仔细端详,像在看一段自己走过的岁月,碑文写的是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风雨,他太清楚每个字的分量。   那段时间,他每天晨起先写碑文,办公桌上铺着宣纸,笔蘸浓墨,字一出手就带着股子肃然气,有人看见他在“垂”字上反复推敲,竖画要挺直得像枪;又看他写“朽”字,撇捺舒展得像旗,整整四十多遍,手稿叠起来有半尺厚,他还拿尺子量笔画倾斜的角度,只为在碑面上每个字都能稳如磐石。   最打动人的是他的态度,他对秘书说:“这块碑是给英雄立的,半点马虎不”定稿后,他把手稿整齐折好,亲自送去工地,找雕刻师刘开渠确认笔画深浅,还说:“不合适我再写”那份谨慎,像他处理政务时一样细致,也像对待革命先烈一样虔诚。   后来碑文刻上去,那150个字排列在三列楷体里,笔画厚重有力,读到“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横画如地基稳固,竖画像长枪刺天,最下方那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次重复,笔意层层递进,像一阵由远而近的号角,梁思成看后赞叹:“这字里有建筑的节奏。”林徽因也笑了:“碑有了魂。”   与正面毛泽东题写的八个镏金大字相对,周恩来的碑文成了纪念碑的另一半灵魂,一个写出了理想的高度,一个写出了历史的厚度。后来有人说,那些字能让人看到硝烟、听见号角,也有人说,这碑是“石头的史书”,每一划都是血与火的见证。   1958年五月一日,纪念碑正式揭幕,那天北京下着小雨,碑身被雨洗得发亮,毛泽东亲手揭开红绸,刘少奇宣读悼词,广场上人潮涌动,雨点落在石阶上,像是一种庄严的鼓点,周恩来站在人群后,神情平静。他没多说一句话,只是仰头望着那块碑。   多年后,人们依旧从那碑文中读出力量,不是因为书法多美,而是因为写字的人懂得那150字的分量,那些刻在石上的笔画,是一个时代的敬意,也是后来人仰望的方向,有人说,周恩来的字写的是历史,我倒觉得,他写的是信念——那种不被风雨磨平的坚韧,刻在石上,也刻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0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