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僧格林沁却下令当他面先剐了他儿子和妻子。未曾想,刽子手将剐下来的肉塞到了张乐行的嘴里。 1863年,在安徽蒙城县衙前,清廷安排了一场极具震慑性的处决,这场处决由清军将领僧格林沁执行,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极端残酷的方式,震慑所有可能反抗清廷的人。 行刑前,张乐行的妻子和儿子被带到他面前受刑:16岁的儿子被刀刺穿肋骨,续弦妻子杜金蝉被剥去衣服被割肉,就连年仅8岁的小儿子也因为受惊吓过度,被清兵一刀刺死。 刽子手甚至把从亲人身上割下的肉,硬塞进张乐行嘴里,清廷想用这种突破人伦的残忍手段,彻底摧毁张乐行作为人的尊严。 面对如此暴行,张乐行双眼圆睁,怒斥清廷是“吃人肉饮人血的魔窟”,在整个凌迟过程中没有发出一声哀嚎,直到舌头被剪断,喉咙里只能发出含混的“杀”字声音。 杀死张乐行的肉体只是清廷的第一步,他们更想彻底抹除他的名誉,把他从民间认可的“豪杰”污蔑成官方定义的“巨逆”。 张乐行出身地主家庭,家境不错,为人很讲义气,但早年做过贩运私盐这种违法的事,他亲眼见过道光年间灾荒时,官府不仅不救济,还加重赋税,甚至把缴不起税的佃户锁走,心里十分愤慨。 咸丰二年发生大水灾,百姓生活困苦,张乐行最终决定开仓放粮,聚集民众发动起义,张乐行这种“地主出身却带头反清”的复杂身份,本身就对封建统治秩序构成了威胁。 为了从道义上彻底否定他,清廷刻意渲染“他众叛亲离”的情节,张乐行兵败后,部下李家英假装要接应他,实际上设下埋伏。 曾经受过他恩惠的堂兄张敏行,为了自保主动向清廷告密;侄子张慎德被俘后也背叛了他,供出了关键信息。 清廷用这些亲信背叛的事例,试图证明他的起义只是一场叛乱,最终,清廷刑部在档案里用朱笔批下“巨逆”二字,给张乐行的名誉打上了官方的负面评价。 这种官方定义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代,比如后来修县志时,有人想把他定义为“农民起义领袖”,但因为这份标注“巨逆”的刑部档案存在,这件事只能暂时搁置,官方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的名誉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不过,僧格林沁的极端残暴并没有达到震慑反抗的目的,反而可能激化了矛盾,张乐行死后,他的侄子张宗禹接过了捻军的黄旗,继续带领剩余的部队和清军对抗了四年。 而且,张乐行的形象在官方叙事之外,意外地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他从一个具体的捻军首领,逐渐变成了一个象征“反抗”的精神代表。 几十年后,义和团在祭旗的时候,会专门向东南方向洒酒,以此表达对“沃王爷爷”(张乐行)的敬意。 在他的家乡,当年刑场旧址的青石板上有黑色印记,当地人都说是“沃王的血浸透后留下的”;涡阳城西的一片墓地被叫做“盟主冢”,大家都认为是张乐行的埋骨之处,后人会偷偷用画着莲花的黄表纸来祭奠他。 张乐行早年用过的一把九环刀,一直在他家族中流传,但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销毁了,这件实物遗物的消失,和他在民间不朽的英雄符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僧格林沁成功杀死了张乐行的肉体,清廷也在官方档案里彻底污名化了他的名誉,但他们没想到,这场极端残酷的酷刑,反而让张乐行在民间成了不朽的英雄。 主要信源:(毫州政府网——《捻军首领——张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