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

千浅挽星星 2025-11-06 17:54:17

[微风]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甲骨文写作!经过翻译,阅卷组发现考生作文严重跑题,最终只得了6分,此事传开后,成绩一般的男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可入学后不久,他的导师就选择辞职,甚至说出了:“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黄蛉是个复读生,第二次参加高考,压力很大,平常他会关注一些教育新闻,之前有个叫蔡伟的三轮车夫,因为古文字方面的特长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这件事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觉得自己也可以走“特殊人才”的路子,于是决定在高考作文上冒险,用甲骨文来写,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关注。   高考时,黄蛉真的在作文卷上写了甲骨文,但这个冒险的代价不小:作文跑题得6分,而且写甲骨文花费了不少时间,可能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发挥,最终总分只有428分,没达到本科线。   不过他的目的达到了,“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消息很快被媒体报道,他成了焦点人物,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复旦大学、湖南大学等都表示愿意录取他,最终他选择了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对黄蛉很重视,为了培养他,专门把已经退休的古文字学专家何崝教授请了回来,给黄蛉制定了一对一的培养方案,这在学校里算是高规格的资源了。   学校本来希望何教授能把黄蛉培养成古文字领域的专业人才,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   何崝教授的教学理念是先打基础,他认为学古文字必须先把常用字的演变历史和规律搞清楚,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求成。   但黄蛉成名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变得有些浮躁,他不想花时间学基础,总想着直接研究高深的课题,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已经通读了《文心雕龙》——这是一部难度很高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以他当时的基础很难真正读懂。   何教授很快发现了黄蛉的问题,他检查黄蛉的读书笔记时,发现里面有抄袭拼凑的内容,不是自己真正学习后的思考。   何教授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沉下心来,而黄蛉太追求名气,心思根本不在扎实打基础上,这样的态度没法学好古文字。   师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到2011年11月彻底爆发,何崝教授在指导黄蛉一年多后,公开提出辞职,并且明确表示“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四川大学为黄蛉量身打造的培养计划,就这样宣告失败了。   虽然培养计划没成功,但这件事对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让大家开始反思“破格录取”的相关问题。   黄蛉自己后来顺利从四川大学毕业了,找了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但并没有继续从事古文字研究,当初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古文字奇才”,慢慢就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黄蛉的经历让教育界意识到,破格录取不能只靠“轰动效应”,之前很多学校可能因为某个学生有个“亮眼技能”就破格录取,但忽略了后续的培养,也没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件事之后,不少重点大学开始调整特殊人才的选拔方式,成立了跨学科的专家评估委员会,选拔时不再只看某一个突出的特长,而是会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避免再出现“重录取、轻培养”的情况。    主要信源:(新浪网——考生用古文字写高考作文续:文不对题得分不高)

0 阅读:2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