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黄帅从一开始就不是个普通的孩子,她出生在1960年的一个中科院科研家庭,父母的高标准和严谨态度让她养成了凡事讲求逻辑、不轻易盲从的习惯。 当同龄人还在背诵课文时,她的思维早已跳出书本,希望通过实践去验证一切,这种超越年龄的深度思考让她在小伙伴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显得有些孤独。 但这孤独没有让她沮丧,反而给了她更多时间去琢磨这个世界,她骨子里就有一种敢于挑战不合理权威的精神。 1973年秋天,13岁的黄帅还在上小学五年级,因为一次课堂小事被老师当众批评,这件事让她感到委屈又困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想法:老师凭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学生? 她把自己的困惑写在了日记里,后来被老师发现了,之后的两个月里,她受到了老师和同学 长达两个月的孤立和冷遇,走投无路之下,她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 1973年12月12日,报纸刊登了她的信件和日记摘录,半个月后,《人民日报》头版转载,黄帅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成了敢于挑战权威的“典型”和“英雄”。 成为“英雄”之后,她要做的就是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演讲和报告,她曾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说着自己都一知半解的话。 一个孩子本该有的正常童年就这样没了,原本跳皮筋、写作业的时间都用来参加连成年人都觉得累的政治活动。 而这份“荣誉”也让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的父亲因此被撤了职,母亲的身体也垮了,整个家庭都受到了影响。 更让她备受煎熬的是,仅仅三年后,社会风气变了,之前对她的表扬变成了质疑,她从“英雄”变成了别人口中“只会造反”的人,在校园里承受着周围人复杂而微妙的目光。 风波过后,黄帅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为自己正名——埋头读书,当质疑声四起时,她只是在深夜里点灯苦读。 1979年的高考,她用32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大学,这是她对所有流言蜚语的第一次有力回击。 1986年,她远赴日本在东京大学深造,这段经历对她而言不亚于一次重生,在一个没人知道她过往的地方,她终于可以卸下所有标签,只做一个纯粹的学生,一个普通的“黄帅”。 但她内心的正直从未改变,她曾为了受欺凌的中国留学生出头向校方反映情况,这时候的她,不再是被动地参与政治活动,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做自己想做的事。 90年代末,获得硕士学位的黄帅回国,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找了一份编辑的工作,选择了一种近乎“隐身”的生活。 她极少接受采访,特意避开公众的关注,只想用余下的时间陪伴和照顾父母,弥补那个“英雄”身份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2006年,她出版了《黄帅心语》,这本书里的文字很平实,没有抱怨,也没有刻意煽情,像是她在平静地和自己的过去和解,她花了几十年时间,终于从当年的历史风波中走了出来,做回了自己。 信源:光明日报 光明网评论员:她的走让人想起疯狂+荒唐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