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11月1日报道,广东广州,一16岁女孩发现自己停经两个月了。

霁雾阙任 2025-11-06 18:06:00

“悲剧还是发生了!”11月1日报道,广东广州,一16岁女孩发现自己停经两个月了。一天下午,女孩突然被送进医院,家属说她阴道反复大量流血10多天,医生一检查发现她是“葡萄胎”急忙给女孩送进手术室,还好抢救及时,女孩才没有生命危险。事后,医生问女孩怀孕是怎么来的?女孩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     16岁的年纪,本该是在教室里上课、放学后和同学嘻嘻哈哈,可广东广州的小张(化名)却经历了一场让人心疼的劫难。     两个月没来月经,她没敢告诉父母,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导致的。     直到某天晚上,她突然大出血,整个人晕倒在地,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     医生的诊断结果,让所有人都沉默了,“葡萄胎”。     小张学习紧张、作息不规律,月经推迟她也没在意。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肚子总觉得涨,胸口也胀痛。     她有些害怕,但不敢告诉爸妈,只在网上搜索“月经推迟原因”,看到有人说是“压力大”“作息乱”,就更安慰自己是小毛病。     直到半个月前,她发现自己开始流血。     起初量不大,她偷偷用卫生巾应付,可两天后血越流越多,晚上睡觉都能渗到床单上。     她开始头晕、乏力、脸色惨白,却依旧一句不敢说。那天清晨,她在洗手间里晕倒,家人发现时,她的嘴唇都发白了。     送到医院急诊时,小张已经陷入失血性休克,血压几乎测不出来。     医生一边给她输液,一边呼喊她的名字维持意识。掀开被单时,医生看到她下身血流不止,还混着一团团像葡萄粒一样的组织。     B超检查显示,她的子宫被撑得像怀孕5个月的样子,血液HCG值高得离谱,一看就是典型的“葡萄胎”。     医生当机立断:“马上清宫,不能再等!”     术后,医生轻声问她情况,小张犹豫了很久,才红着脸、哽咽着说出实情。     她说,自己有个男朋友,两人没真正发生性行为,只是有过“蹭蹭”的亲密接触。     她一直以为这样不会怀孕,直到停经、大出血,她都没往那方面想。     医生听完叹了口气,其实很多青少年都有这种误区。     医生解释说,男生兴奋时分泌的前列腺液里就可能含有精子,即使没有“真正进入”,精子也可能进入阴道导致受孕,这种“边缘行为”避孕失败率极高。     而所谓的“葡萄胎”,是受精卵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异常妊娠,子宫里长出的是一串串水泡状组织,根本不是胎儿。     青少年的生殖系统尚未成熟,发生这种异常妊娠的概率比成人高得多。     严重时不仅会大出血,还可能演变成恶性肿瘤。     小张的情况虽然暂时脱险,但之后至少要监测半年到一年,期间必须严格避孕,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热议。     很多网友心疼女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这就是性教育缺乏的代价。”     有人说:“孩子不是不懂事,是没人告诉她真相。”     还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有同学也以为‘没真发生关系就安全’,结果也是意外怀孕,幸好发现得早。”     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医学上明确指出,18岁前女孩生殖系统还没发育成熟,过早发生性行为,容易造成阴道损伤、感染,甚至影响将来的生育。     而心理上的创伤更深:恐惧、羞耻、焦虑、自责,可能会伴随很多年。     对家长来说,这更是一记警钟。     青春期的孩子对身体、性和情感充满好奇,这是正常的。     问题不在“他们想知道”,而在“父母不愿说”。     有的家长一提“性”就避讳,总觉得那是“不能说的事”,结果孩子只能靠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去拼凑认知,最后在错误中受伤。     其实性教育不是鼓励早恋,而是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家长应该在孩子十几岁时,就用平实、科学的语言告诉他们:什么是身体界限,什么是避孕方式,什么情况该去医院求助。     学校也该把性教育课变成必修课,让孩子学到真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靠谣言和羞耻感去“摸索”。     小张的命算是捡回来了,但她接下来还要经历漫长的恢复期。     医生叮嘱她每周复查血HCG值,半年后才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而对她来说,更难恢复的,或许是心理上的阴影。     希望她的经历,能提醒更多家长、老师和孩子:真正的保护,不是沉默,而是教育,性教育不是“可选项”,而是每个孩子的生命课。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青岛新闻网  

0 阅读:194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